印度建筑的历史是怎样的?
印度建筑艺术的真正开始是在孔雀王朝时期。这个时期留下的建筑不多,但对历史上后来的印度教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育王石柱被认为是印度最早的石头建筑,曾经广泛分布在孔雀帝国的许多地方。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阿育王的石柱显然具有象征意义。
阿育王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建筑是佛塔。传说这位虔诚的佛祖曾“建八万四千塔”,以分散和保存舍利子。虽然这个数字可能不准确,但这座塔是在阿育王的时代建造的,这是历史事实。在古印度所有的佛教建筑中,三池塔是早期印度佛塔建筑的典型。塔的直径约37米,高约24米。大塔中央的半球形盖碗建于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阿育王时代。三尺大塔的建造和完善跨越了四个世纪,持续了近300年。孔雀王朝之后,到了四贺王朝,在大塔的土堆外面砌上砖砌体,抹上灰浆,上面加了一个平台和三层伞盖,下面建了一个沙墩、一个双扶梯、一个右曲隧道和一个围栏,到今天初具规模。安达罗王朝时期,围绕着塔的围栏,相继修建了四座沙石塔。三池塔对后来的佛塔建筑影响深远。如今,三七塔以其佛教圣地的地位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
笈多王朝的佛像。后来的佛教建筑主要是寺庙和石窟寺,分散在印度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是纳兰多神庙,它位于比哈尔邦巴特那的东南部。该寺建于5世纪上半叶的笈多王朝,是印度佛教的学术中心,此后频繁扩建,规模宏大,殿堂壮观,享誉海外。寺内的宝财、宝海、宝阳三殿,其实就是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其中宝阳殿高达九层,极为壮观。宋代高僧传《尼古梅苦修画像·无声传》卷中说:“那烂陀寺方圆四十八里,有九殿,九天王所建。”如此久负盛名的大型寺庙群,在12年底被穆斯林的入侵所毁,就连寺内收藏的无数珍贵典籍也未能幸免。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印度的佛教建筑也成为了过去式,辉煌不再。
石窟也出现了,如比哈尔邦巴哈尔山发掘的苏达玛石窟,加耶附近龙树山发掘的洛莫斯里奇石窟。他们为后来的印度佛教石窟开了先河,如智提石窟、皮科罗石窟等。在西卡王朝后期,也就是从公元前2世纪中叶开始,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加利和帕贾开始出现大量岩石凿成的洞穴。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无数虔诚的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信徒,在印度挖掘了1200多个类似智提石窟的石窟,构成了印度艺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