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发展历史

在中国,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焦点,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工业园区取得了经济效益,甚至成为区域形象工程。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国家级高新区8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7个。通过规划论证,在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达39个,其中12个通过验收。中国各省、大部分城市甚至一些县都开始建设自己的工业园区。

业内研究人士指出,目前,各地政府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纷纷制定政策和规划,推动工业园区发展。中国的工业园区建设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园区具有良好的投资潜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建设经验不是很丰富,在我国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比如园区整体规模小,集约化;园区定位与园区产业结构不衔接;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园区投入低,特色不明;用地难,融资难。

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业的大规模生产使得地球有限的资源越来越稀缺。生态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于是,人们开始质疑现在的工业体系,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让工业生态系统在其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出。1990年,弗罗施在英国工程师学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工业生态系统的新观点。“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之间的类比可能并不完美,但如果工业系统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人类将受益无穷。”现代工业园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更加注重整体环境景观和企业形象展示,这既是企业走向国际的需求,也是城市发展对工业园区的必然要求。

生态工业园(EIP)是21世纪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它与传统的工业园区有很大的不同。它是运用工业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思想进行规划和运营的工业园区。它不仅强调在园区成员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和废物源的减少,而且强调成员之间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形成互利网络,使园区对外的废物排放趋于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