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对治伤断骨有什么作用?
相传北宋元丰三年,神患腰腿痛,找了许多良医,用了许多丹药,但三年后仍未能痊愈,且逐渐加重,不能行走。他常说,上天不保佑我,除非华佗转世,否则我的病不会好,只能等死。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白眉银须的老人,对他说:“鹤鸣九高,名闻天上,在沂水边,王梦见祭祀,可以解你的病。”然后他就消失了。宗申非常高兴。醒来后,他赶紧派人去找王孟贤。王梦仙来到宫中,在床前有说有笑地抚摸宗申的腰,实际上疼痛减轻了许多。三天后,疼痛停止了。经过七天的治疗,宗申可以像以前一样走路了。宗申非常高兴,并赠送给王蒙一块“华佗转世”的牌匾。王孟贤晚年退休回到家乡后,有一天,一个老农哭着来看病,说自己没病,是来给鸡看病的。原来,老农在山坡上耕作时,看到一只野鸡,就用石头把鸡腿打折,抓了起来。隔壁小霸王说是他养的鸡,他坚持要老农出钱,而且必须和以前一模一样,否则赔一两黄金。王孟贤听后很生气,答应给鸡治病。他立刻举起鸡,捏在他的断腿上,扔到空中。我看到公鸡拍打着翅膀,活蹦乱跳的跑着,一点伤都没有!这就是神奇的中医正骨。
其实早在先秦时代,正骨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周代,骨折有了专门的医学名词——骨折,在医疗分工上也有专门负责骨科疾病治疗的人。当时对骨折的处理还是比较直观的:骨折发生后,用双手将骨折处强行掰回,用竹板固定。正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是在秦汉时期才形成的,之后代代相传。《神农本草经》也记载了许多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的药物。晋代葛洪广泛收集民间秘方、验方,撰写了《肘后备急方》。在这本书中,他总结了一系列骨折急救方法,指出:“包扎时,可以用竹片包扎,...千万不要让患处旋转。”他还提到:“要包扎伤口,要用旧布,松松地绑着,就像系腰带一样。”这说明在中国的晋代,中医已经掌握了用小竹片治疗骨折的先进方法。
隋唐时期,中国诞生了现存最早的中医骨学专著。本书全面总结了前人的治疗经验,根据骨折损伤的不同情况,提出了整形外科的十大原则,先论述了整骨手法的14步骤和方药,再论述了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书中描述了关节脱位、跌打损伤、止血、手术复位、牵引、扩张、填塞、缝合等操作。宋金元时期,著名医家魏宜林对中医正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骨伤科的发展增添了辉煌的一笔。魏宜林,江西南丰人,元代名医。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整理了历代名方、验方,并花了十年时间编撰了《天下名医有效治方》一书。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骨科的内容,比如骨伤修复。书中论述了四肢骨折脱位、脊柱骨折、跌打损伤、箭伤及其治疗方法,记载了多种医疗器械,特别是脊柱骨折悬吊复位法,是伤科史上的创举。他还倡导骨折复位前麻醉,倡导“十大疑难杂症”理论,开创了骨科损伤预后诊断的先河。他对中医骨伤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骨伤科的治疗内容,也为今后骨伤科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到了明代,泰医院将“骨科”改为“骨科”,进一步将骨科从骨科分离出来,体现了骨科的发展。这一时期,有关骨科的著作明显增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薛立斋的《正骨》,陈世功的《正宗外科学》等。到了清代,中国骨科的成就更加辉煌。成书于清七年的官方医书《宗彝金鉴》,对中国清代以前的骨科做了最全面的总结,包括摸、接、抬、推、取、按、揉八法。
正骨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方法。目前使用的手法有12种,如拉伸、旋转、屈伸、侧挤压、分骨、叠顶、回转、纵压、分筋、拉络、调筋、弹筋等,每种手法都有其适应症。但由于大部分移位骨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复合的,因此需要同时使用几种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无论如何,目的都是为了矫正移位,使骨头闭合,最后用小夹板固定。这样病人的骨伤才能痊愈。
其中“小夹板固定”发源于中国,后被许多国家效仿,可视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之一。这种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既能固定局部受伤肢体,又不会严重妨碍肢体的功能活动。它妥善解决了固定与不完全固定在治疗上的矛盾,对骨折愈合非常有利。比如前臂骨折可以用小夹板固定,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稳定骨折端,还可以有效的促进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同时骨折的功能也会得到恢复。如果用石膏固定超过一个月,虽然骨折已经愈合,但关节可能会变得僵硬,功能恢复缓慢。
中医骨伤科疗法治疗骨伤科疾病历史悠久,损伤小,副作用小,甚至无损伤无副作用。它的特点是“不开刀、不吃药、恢复快、费用低”,所以被称为“绿色疗法”。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折、关节脱位、小关节功能障碍、软组织挫伤,以闭合治疗为主。它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是中医骨伤科的精华,是中医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00年的历史中,简单的中医正骨技术代代相传,针对不同部位、不同骨伤的中医正骨方法开始逐渐成熟。同时形成了具有自身技术特色的正骨流派,使中医正骨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清朝末年,政权动荡,中原战乱不断,一直默默存活的正骨这一奇特技艺再度兴盛。一时间,出现了天津苏氏、福建李氏、北京双桥老太太等正骨专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洛阳平乐郭正骨。传说50多年前,千年古刹白马寺附近平乐村的郭被异人传授骨科,成为一代名医。关于郭的正骨技艺,有三种传说:一是师从洛阳道士朱;二是孟州同姓道士郭以远;第三个是经过平乐的武林和尚。郭以后,郭氏后人不断努力,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50多年前,“郭氏骨伤科”第五代传人女士将自己的秘方奉献给国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骨科大学——平乐骨科专科学校。如今,中医骨伤科领域70%的骨干医生都是“平乐人”。
然而,中医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这是因为整骨往往是一个具体而细微的操作,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由老师口头传达。此外,在封建社会,骨病医生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在民间,为自己和后代着想,往往只把儿子传给外人,严重影响了这项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整骨术经历了几代人的创造发展和整骨医家的不断归纳总结,最终形成了独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中医整骨术。无论是理论上的前沿,还是技巧上的,都值得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