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皮影戏溯源
皮影戏又叫“皮影戏”、“光皮影戏”、“土皮影戏”,有些地区叫“猴戏”、“纸皮影戏”等。它是一种戏剧,由动物皮或纸盘雕刻而成的人物轮廓被灯光照亮,以表演故事。戏曲和唱腔多与地方戏互动,地方戏由艺人操纵,用音乐演唱。
据说中国皮影戏艺术从13世纪元朝开始传入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从世界范围来看,18世纪的歌德、卓别林等世界名人都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
从清朝到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达到顶峰。许多皮影戏演员继承了他们父亲的事业,并代代相传。无论从皮影造型、演技唱功、流行领域等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官宦府邸的许多王氏大士绅,都以请名师刻片、储精工片盒、私养片班为荣。在民间的农村小镇,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个乡一个市有二三十个皮影戏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节日丰收、祈福拜神、嫁宴庆生,都少不了搭台唱影。就连这部剧(连续剧)也要通宵达旦或者十个半月以上。一个庙会,可以有几个电影团对打,非常热闹,其繁荣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戏艺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风风雨雨。清朝后期,一些地方官员害怕在皮影戏的黑暗场所聚集人群,于是禁止皮影戏,甚至逮捕皮影戏艺人。皮影戏演员也与清末安百里起义有牵连,并以“邓轩土匪”的罪名被没收。日军入侵前后,由于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人民生活贫困,导致皮影戏行业千家万户的衰败。
1949之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和艺人又开始活跃起来。自1955以来,在国家、省、市各级组织了皮影戏表演,并多次派团出国访问和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到了文革时期,皮影戏艺术又一次不幸被资本主义打破,从此大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