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概述
1.春秋:孔子设私塾,“教而无分”。
它突破了政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2.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立国子监,并在各地郡县设置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
3.隋唐:科举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整的学制。
4.宋代:学制更加完备。在中央政府,有帝国学院和郭子学校等。宋代,私人书院讲学。
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符合封建礼教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鼓励讨论、辩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气氛比较活跃。
5.明朝:加强了前代的科举制度。
为了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采取了八股,体现了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
明中叶以来,书院兴盛,东林书院以明末评国活动闻名。
6.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在教育上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第二,对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些认识。
1.孔子的“私学”把“学在官中”发展到私人讲学,反映了奴隶制教育制度的崩溃和新萌芽教育制度的发展。
2.从汉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办教育体系经历了建立、完善和衰落的发展过程。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时期的教育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明清教育带有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
3.封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必然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
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中国封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而“学而优则仕”,实际上对科技进步的作用非常有限。即使在封建社会后期,教育和学风对科技进步也有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