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酒文化在中国已经很久了,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呢?
但是纵观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并不是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况。国外品牌来了,中国的企业还是做的不错的。无论在营销还是品牌建设上,他们都有自己的方寸,离打打闹闹还差得远。
纵观国内的市场情况,其实是一片走出去又进来的景象。各大国产品牌都有自己的战略,或合资,或并购,来扩大自己的传承,为自己赢得国内地位的上升和进军国际市场铺路。而国外品牌则想方设法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中国,要么投资,要么采购。经过多年的试水,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来到中国,必须符合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
差距有多大?有人说中国的葡萄酒市场份额是靠营销手段取得的,而不是靠品牌内涵吸引消费者,这是中外葡萄酒最大的差距。
近年来,虽然中国葡萄酒在市场份额中的比重仍然很大,但不可否认,中国葡萄酒与最高端的外国品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或许指出了症结所在:“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过于同质化,缺乏鲜明的个性。除了历史沉淀的口碑,决定葡萄酒价值的最重要的还是品质,包括原料和年份。如果能在葡萄酒的口味上增加更多的创新,中国葡萄酒会发展得更快。”
另外,从销售过程来看,比如在法国,从厂家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都是用完善的代理体系来完成的。企业要尽量降低生产成本,酒商要专职卖酒——整合流通资源。企业、商家、终端各自赚取一定的差价,差价围绕一个区间波动(约10% ~ 30%)。相反,在中国,市场消费变化非常快。市场干预需要大量的公关费用,尤其是中小企业,市场干预的成本有时会高于生产成本。这些高价支出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最大的差距就是只靠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而不是靠内涵。”中法庄园首席酿酒师李德美这样评价中国的葡萄酒市场。
葡萄酒的内涵涵盖了产地、文化等诸多因素。就内涵而言,中国葡萄酒只是一个初学者,正如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所说:“就葡萄酒而言,中国还是一个小学毕业生。”
产区:有人说这是中外葡萄酒最大的差距。为什么?因为葡萄酒行业一直有“七料三术”的说法,好的葡萄对生存条件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日照、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此外,葡萄酒是种植和加工的综合产业。与目前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相比,葡萄酒产业的一体化程度更高。原料和加工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供求关系,而是基于葡萄酒品质的更紧密的关系。在国外,葡萄酒的生产都是在一个庄园里完成的,而在国内,很多酒庄有相对稳定的基地就不错了,但是生产、加工、销售之间还是存在脱节,这必然会影响葡萄酒的品质。中外葡萄酒的差距在于“产区”。不仅产地特色不突出,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种区域化不明显。在中国的葡萄园中,赤霞珠单一品种几乎占到50%,原料品种单一也暴露了中国葡萄酒的软肋。
文化:葡萄酒凝聚了历史、地域、艺术等诸多文化元素,酒文化讲究内涵。正如国际葡萄酒大师罗恩·吉奥吉欧(Ron Geogiou)所说,“一颗葡萄可以诉说气候、土壤、酿酒方法,也可以诉说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音乐、艺术、美食。”在中国,这些文化元素大多与白酒有关,这就导致了中外葡萄酒的文化差异。
酒本身就是用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这方面,不应该有中外之分。区别只是生产和消费形式的区别。正是这种生产和消费的多元化,催生了世界各国风格各异的葡萄酒消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