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代。唐玄宗五年(717),在东都洛阳甘源堂东廊撰书四书,定名为甘源书院。唐玄宗还在唐朝的首都长安建立了李政书院。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迁明复门,定名为李政书院。开元十三年,改名集贤寺书院。
一.组成
学院有自己的教学行政机构,以研究领域为经费来源,经济独立。院长被称为“山领导”,副院长被称为“堂领导”。
二、历史地位和作用
书院藏书是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书院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图书馆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学院的藏书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由于书院在古代是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它们都有一定的藏书。而且因为很多书都是书院创办人或主管积累的,所以有很多善本。
此外,由于书院创办者或理事所支持的学校或地区不同,在藏书方面也会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注重方志的收藏,有的注重朱成理学的经典,各有特色。
而且书院自己刻书,一方面促进了印刷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保存了大量的珍贵书籍,通过重新印刷,使这些珍贵的书籍重新在社会上流通。书院藏书经久不衰,世代共享,直至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和新式学堂藏书的一部分。
2.书院藏书注重书籍的利用率。通过借阅,大大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打破了中世纪藏书被重新存放,不被重复利用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图书藏书管理经验,不仅融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藏书管理制度和方法,而且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新的藏书管理制度的先河。
3.书院藏书促进人才培养。中国古代书院都是以封建思想为指导,宣传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所以封建正统的经、史、书、集构成了书院藏书的主体。然而,学院也包含免费讲座的元素。
一些私立或地方学院热衷于自由学习知识,并在学院内实施免费讲座和“讲座”制度。教学方法多为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自学,广泛阅读,老师多指导,多提意见,解惑。许多学者和学生在书院接受这种教育,学术争鸣更加活跃,促进了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
4.书院藏书有效传播了民族科学文化。从历史上看,中国书院收藏的历史远不如官方收藏和私人收藏,规模也不如后两者大,但好在它既不被束之高阁,只为少数权贵所用,也不被严格禁锢,只借给亲友;
但它的服务对象范围要广得多,供全院学生学者阅读学习。这样,一方面扩大了中国封建社会藏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些致力于民族科学文化研究的有用人才。
5.书院的藏书直接促进了古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古代书院聚集了大量的学者,其中不乏名家。他们不仅讲课和教学生,还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书。如宋代朱在书院教学中大力发展理学。
清代学者黄宗羲、钱大昕、段玉裁等既是书院领导,又是考据学者。他们经常利用书院丰富的藏书进行大量的学术研究,为中国古代学术研究做出了贡献。
扩展数据:
历史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代,一般起源于“集贤殿书院”。集贤寺书院的前身是“甘源书院”。开元六年(718)更名为李正碧书院,后更名为集贤殿书院。据《新唐书》?据《正史》卷4700记载,开元十一年(723),广顺城门外有一所“书院”。
后来在唐宪宗元和,李宽曾在衡州建石鼓书院;五代时,南唐大师李博士在庐山白鹿洞建学馆,以李善道为洞主,被认为是中国讲学书院的开端。
宋代书院的兴起始于范仲淹主政杜南付雪,尤其是庆历新政之后,兴盛于北宋。这时,有四个学院。南宋更盛,由儒学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代书院制度更为繁荣,以朱成研究为主,祭祀宋代理学。
明初,书院衰落,直至王阳明出山,再度兴盛。后来书院因批判时政而犯忌,明世宗和张都毁了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灭天下所有书院,书院大衰。
清朝进入中原,监管书院。顺治九年(1652),上谕要求“不设其他书院”。但由于书院制度历史悠久,可以弥补学校制度的不足。顺治十五年(1658),应湖南巡抚袁国瑜之请,衡阳石鼓书院恢复为”。
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正式建立书院,改变了鼓励的态度,书院逐渐流行。但无论官私,都是由政府监管,在宋元时代不再有讲学的自由。
直到庚子新政后,庚子圣旨将国学改造成新学堂,书院制度崩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