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遗址:一座古城,埋葬着西夏的历史。古塔里的女骷髅是谁?
科兹洛夫
在此之前,科兹洛夫的团队已经在哈拉浩特古城进行了数天的挖掘,但大部分都是徒劳,于是科兹洛夫将目光转向了这座城市。
科兹洛夫考察期间的哈拉浩特古城。
随着佛塔一点一点被打开,所有人都惊呆了。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文物仓库,大量的手稿、卷轴、书籍、卷轴、佛像堆在一起,一具女性骷髅双手盘腿坐在塔中央。
宝塔发掘现场
经过后来的研究,这些资料大多属于西夏时期的文物,揭开了中国历史上一直缺失的西夏历史的面纱。由于资料过于详实,引起了大批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西夏学也形成并成为显学。
黑城出土文物
西夏双头佛(黑城出土)
唐卡(黑城出土)
阿弥陀佛圣人帛画(黑城出土)
这座名为哈拉浩特的古城,就是现在的黑城(哈拉浩特是其蒙古语音译)所在地,又称黑水城,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以南20公里的黑水河畔。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中段,先后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到达甘肃金塔县湖西新村后,分为两股,西支叫西河和牧仁高乐,向北流入嘎顺淖尔(西居延海)。东支叫东河,也叫木那高乐,向北流入苏泊尔(东居延海)。黑水流到金塔县丁鑫镇后,沿途地形趋于平坦,河流经常变化,河水到处泛滥,所以水面看起来宽阔平坦,但太浅,无法航行,所以得名“弱水”,因流经一大片沙漠戈壁时冲刷并携带大量泥沙而被称为弱水流沙。《西游记》中的流沙河,是以弱水为素材创作的:“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浮不起来,芦花沉底。”
流经黑河下游的地区古称居延,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主要通道。“居延”一词是匈奴语,在朱的意思是弱水流沙。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击败匈奴后,汉朝开始在居延驻军,修建路障、烽火台等军事设施。始于汉代的丝绸之路的路线之一,就是从甘肃经居延地区向北过境,再从这里到达漠北。路人和商队都要在这里补给,才能继续向戈壁进军,向茫茫草原深处进军,再向中亚和欧洲进军。这一带至今还保存着大量历代的历史遗迹,统称为居延遗址,包括著名的居延汉简,黑城遗址也是居延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弱水流沙胡杨林
西夏至元代是居延地区继汉代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李元昊建国初期,西夏在居延地区设立黑水镇简言军分区,是西夏十二军分区之一,机构设在黑城。也是在这个时候,黑城开始建城。城市规模虽小,却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唯一道路和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到了西夏的鼎盛时期,黑城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城堡,而是逐渐成为经济文化发达的繁华都市,延续了近200年。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南下征服西夏,他先攻克了黑城,再南下,直奔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次年,西夏灭亡。元朝建立后,黑城是漠北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1286年,元世祖在这里设立了“伊吉乃路总政府”。元朝的统治者不仅向黑城派出了大量的军队,还从全国各地迁来了许多汉族和蒙古族的人,与当地人一起发展农牧业生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原来的黑城市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元政府于是在西夏原有城池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重建。
扩建后的黑城东西宽约420米,南北长375米,是西夏城面积的3倍。城市有四条东西向主干道和六条南北向主干道。城墙高达10米。城内有7条登路,东门一条,西门一条,门外建有骨灰盒。城的四角建有向外凸出的圆角台,城墙外壁四周有19马面。
黑城遗址平面图
城市里有市场、政府办公室、邮局、大学、寺院和其他地区以及人民、官员和阶层的居住区。在街道的两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包括餐馆、客栈、钱庄、杂货店、服装和丝绸商店、马具作坊等。以及马市、柴市和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不仅城内非常繁华,城外也有居民区和熙熙攘攘的市场。当时黑城地区居住着大约七八千人。
城内外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建筑,其中佛教建筑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在西北角的城墙上,至今还保留着五座碗盖白塔,其中最高的是13米。这座由土坯建成的佛塔,历经数百年的沙尘暴,依然矗立在云层中,成为黑城的标志性建筑。城外西北角有12排南北遮白佛塔,西南角有1座穆斯林礼拜殿,南墙外有1座遮白佛塔。
黑城卫星地图
城外西南角的穆斯林礼拜寺
元代的黑城不仅是一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繁华城市,还是连接北方漠北、西部西域、南方河西、东部河套的交通要塞,是元代西域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正是在这一时期,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凯尔·波罗从西域经黑城到达元朝上都城,《马可·波罗游记》也将黑城称为“伊吉乃”(。
好景不长。明朝洪武五年(1372),黑城遭到明朝西征将军盛丰的袭击,蒙古军队退守漠北深处。由于黑城离明长城太远,离蒙古高原太近,而且黑水河改道后城附近没有水源,明朝随即放弃了这一带,将边民向内迁。此后,这座黑城沉睡在尘封的历史中长达500多年,沙漠中的沙尘暴逐渐掩埋了这座曾经喧嚣的古城,直到科兹洛夫远征队的到来。
科兹洛夫把这个给他带来巨大惊喜的佛塔叫做“辉煌佛塔”。在这座“辉煌的佛塔”中,出土了24000卷书籍和经文。巨大的惊喜让他们忘乎所以,以至于没有按照考古的操作规范对发掘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而是把所有的文物混在一起,这也给以后的研究造成了很多困难。
科兹洛夫最终动用了40头骆驼,但仍无法运送所有发掘出的文献和文物。科兹洛夫立即决定将包括一尊巨大佛像在内的剩余物品埋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他打算将来再来的时候把它们挖出来带走。17年后,科兹洛夫再次来到了黑城。令他非常遗憾的是,沙尘暴和流沙破坏了当时留下的所有痕迹,他在最后一次挖掘时再也没有找到大佛雕像和其他被掩埋的物品。它们可能还埋在那里,被厚厚的沙子覆盖着,等待后人去发现和研究。
佛像(黑城出土)
这里有科兹洛夫出版和撰写的8000多种享誉世界的西夏文献,还有大量汉、藏、维吾尔、蒙古、波斯等文字的书籍和卷轴,以及陶器、铁器、纺织品、雕塑、绘画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数量众多,大部分保存完整,是研究西夏王朝乃至与西夏王朝同时期的宋辽金元历史的“无价之宝”。在成堆的文献中,有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献,即《番汉同步时掌中明珠》,这是一部西夏语和汉语双重释义的字典,也成为破译西夏文字和历史的最重要工具。
樊汉掌中明珠
这些文件的数量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俄罗斯学者光是整理这些文物的粗略目录就花了半个多世纪,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6年,俄罗斯才初步完成文献整理工作。俄罗斯至今只出版了十余卷文献,价值相对较小。黑水城的大量珍贵文献至今没有公开发表,也导致西夏历史的进一步研究进展缓慢。
黑城遗址也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最完整、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城墙、角楼、马面、骨灰盒等建筑都保存完好,但在城墙之外,沙丘已经与城墙完全融为一体,黄沙已经爬上了十米高的城顶。
城市内部几乎被黄沙淹没,随处可见,但仍能看到城市里所有的街道和各种建筑。最明显的是各种宝塔。西北角的城墙之上,五座土塔古朴、和谐、安详。虽然历经数百年的沙尘暴侵袭,但它们今天依然屹立在云端,成为黑水城市的独特标志。
至于坐在佛塔里的女性骨架,俄罗斯人类学家沃尔科夫鉴定为一名五十多岁的女性。根据舍利塔中的佛经注释等资料,历史学家推测这具骸骨很可能是皇后、西夏仁宗罗太后。
罗皇后一生信佛,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她曾不惜重金组织抄写印刷大量佛经。
公元1206年,西夏发生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宫廷政变。仁宗死后,罗皇后的儿子夏焕宗继位。但几年后,他被他的堂兄厉安全推翻,并在监禁三个月后突然去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政变的幕后操纵者不仅是,还有夏恒宗的母亲罗皇后。罗皇后为何联手侄儿废掉儿子,后来罗皇后不知如何是好,史料中没有记载。
一些历史学家推测,厉安全很可能在兵变前后用欺骗手段赢得了罗皇后的支持,然后把罗皇后放在一座佛塔里杀死了她。
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这座佛塔原是罗皇后个人坐禅的地方。她厌倦了世间的烦恼后,自告奋勇在古佛绿灯记中度过一生,最后以这种特殊的修行方式在佛塔中终老。在佛塔内的许多佛经中,罗皇后的名字都是在后记或经应用印中找到的,显然并不着急。如果推测正确的话,罗太后在被科兹洛夫挖掘出来之前,已经在佛塔中静静守护了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