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和淮剧有概念上的区别吗?
两个都是江苏地方戏曲。淮海戏,原名“淮海戏”,是江苏省的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苏北连云港市、宿迁市的大部分城镇,淮安、盐城北部县的部分城镇。源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牵魂调”,因有三弦伴奏,故又称“三弦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第一字”。道光清十年(1830)后,艺人开始自由工作,发展为街头摆摊表演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先后与徽剧、京剧同台演出,吸收剧目,创新唱法,丰富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后,女艺人出现在舞台上,艺术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 * *产党在淮海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艺术家救国会、实验团,编创演出《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大众淮海剧团成立。从此,该剧正式搬上舞台,命名为《淮海戏》。建国后,先后成立了沭阳、灌云、泗阳、淮阴、涟水、宿迁、响水、滨海、灌南、连云港等十余个淮海剧团。1956年,流行的淮海戏班更名为江苏淮海戏班,淮海戏以沭阳、泗阳方言为标准音。传统剧目包括《樊梨花》和《连云港》。现代歌剧包括《向日葵路》、《太阳智明》和《新月塔》。淮海戏唱腔活泼豪放,乡土气息浓厚。主要以板唱为主,男女同弦不同调。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高虎、竹笛和唢呐。淮海戏深受群众喜爱。淮剧,又称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语言是以今天建湖县的方言为基础,经过戏剧化而形成的舞台语言。清代中叶,流行于江苏盐阜(盐城、阜宁)和青淮堡(淮安、宝应)一带的说唱形式——门嚷,是由贾敏的号子、田歌的雷雷调、插秧调发展而来的。形式是一个独奏或两个二重奏,只是用竹板鼓掌。后来与苏北民间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戏。后来受徽剧、京剧的影响,淮剧在唱腔、表演、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淮海戏剧活跃而辉煌。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普及,特别是港台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剧的兴趣逐渐淡漠,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快,观众越来越少,老艺术家难以继续演唱,青年艺术家纷纷转行,面临后继乏人、濒临灭绝的危险。目前,淮海戏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和保护承载着该地区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剧,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改革开放20年来,淮海剧团创作了许多反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的现代淮海戏剧,对观众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