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文艺创作日益繁荣,优秀作品不断呈现,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不断涌现。60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繁荣也带动和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2002年至2008年,国有院团在农村演出202万场,观众超过32.5亿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文化馆3217个,文化站近4万个,文化室近25万个,公共博物馆1893个。累计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1.007个,参观人数突破1.54亿人次。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初步建立了由娱乐、演出、音像、电影、图书、报纸、网络文化、艺术品等组成的文化市场体系。演艺、娱乐、文物、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业得到振兴。视听、动漫、游戏、数字、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绩。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六批235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9座历史名城和251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目前,中国有长城等38项世界文化遗产,昆曲等4个项目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多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基本完成。

——对外和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国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了文化交流关系,建设了7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140多个孔子学院,与145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实施计划,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与“文化走出去”相适应的是中国文化贸易的快速增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据统计,2004年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1亿元,2008年上升至25.28亿元,年均增长4-5亿元。图书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9∶1缩小到2007年的5∶1。

60年来,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养肥了文化产业;中华文化正在快速走向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60年来的文化建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满足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