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提出“居安思危”?

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国应该有忧患意识。君主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保持国本稳固。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让鬼神决定自己命运的习俗而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部世界和各种困难时,要在敬畏的基础上,通过谨慎的态度和坚定的行为来解决问题,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保持对潜在危机的洞察和防范。在政权与民生关系的讨论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

与此相对应,“家国情怀”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的家族、宗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和维护,表现为情感上和理智上对身份的热爱和对身份的自觉担当,其核心也是责任感。

扩展数据:

忧患意识奠定了家国情怀的人文基础。

第一,忧患意识是人努力把握自己命运,维护生命统一性的意识。在中国文化的早期生活中,他们奠定了重视主体性的品质,这种品质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

第二,忧患意识将个人与群体、历史与当下紧密结合,是最本真的人生态度,使人在家庭生活和当下实践中获得超然的意义。

第三,忧患意识深刻影响了中国作为一个追赶型现代国家的精神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