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次放水信息。
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发生大暴雨。最高洪水位出现在黄河潼关至小浪底河段。洪水是由西南向东北的切变线状暴雨引起的。这次洪水,根据古遗址和沿河洪水淤泥的调查,可以说明1843的洪水位至少是千年一遇的,其重现期可视为千年一遇。在洪水调查中,从潼关到小浪底的黄河两岸居民对这场洪灾记忆深刻,流传至今的歌谣很多。如“道光二十三,黄河升上天,冲向太阳,带来了万金滩”。据当时的河南巡抚安润7月8日的奏折说:“据陕州、新安、渑池、武陟、郑州、迎泽等县报告,该县位于九堡上游,7月14日黄河水暴涨两尺多,溢水槽已满,以致沿河民房田禾被冲走...并已上报。洪水排到中牟,把农历六月已经决口的口子拓宽到360英尺(约1,000米)。大量洪水从中牟口流向东南,进入涡河和大沙河,经贾鲁河返回洪泽湖。受淹地区包括豫西的扶沟、西华,东至通许、太康、陆毅、亳州,南至洪泽湖。"
1933年8月上旬,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陕县之间发生陕县水文站1919年建站以来最大洪水。1933洪水期间,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为该站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由于洪峰高,给黄河中下游造成了严重的灾害。中游暴雨区,洪水过江,人畜漂走,下游多处决口。
7月1958日至7月14日至6月18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段发生大暴雨洪水。黄河花园口站7月17日晚,6月1919日以来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每秒。
1982黄河洪水
7月29日至8月2日1982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有暴雨,局部大暴雨。陕甘宁地区及泾河、洛河、渭河、汾河出现大到暴雨。黄河三花涧干流和罗易河相继上涨。花园口站8月2日18出现洪峰,流量15300 m3/s,7天洪水50.2亿m3,10000 m3/s以上流量持续52小时,为1958以来最大洪水。
在这次洪水中,黄河下游河漫滩普遍漫堤,罗易河漫滩及两岸河漫滩突然洪水,延缓了洪峰。为了减轻艾山以下的防洪负担,利用东平湖老湖进行分洪蓄水。7天后,洪峰于8月9日入海。
1982洪水普遍漫滩,造成冲淤,洪水涨落时同流量水位下降明显。但由于河道多年淤积,1982洪水位普遍高于1958,一般在1米高左右,柳园。由于东平湖滞洪,艾山、洛口水位比1958低0.4m左右,利津比1958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