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及其主要著作
孔子的教学思想非常丰富。他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反对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主张思维活跃,在博学的基础上学习思考。他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学而不厌”和“教而不厌”结合起来,学生要“尽教师之责”。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也就是“爱”。孔子编纂了《春秋》、《诗经》、《尚书》等著作,整理了著名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的言论被他的弟子们收集在《论语》中。见《孔子》第三、四卷。
孟子(公元前372- 289)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明珂,字,生于鲁邹(今山东邹县)。
基于民本思想,孟子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了“仁政”思想。孟子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了“明人伦”,受教育者能够理解和遵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他认为学习要走正道,不断学习,使自己有深厚的造诣,使自己心照不宣,明白事理,成为自己的知识财富。
孟子整个教育思想以“性善”为基础,注重“养”和“育”。现存的《孟子》一书,一般被他的学生视为其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自宋明以来一直是封建教育的主要教材。
荀况(原313-原238)
中国是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荀况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圣人,充分发挥教育在国家中的作用。他认为生活中没有贵贱、智慧和无知、贫富之分。区分人的唯一力量是教育,环境对人也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教育可以把性恶变成性善。荀况重视道德教育,“礼义”是其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此外,他还提出了“重学而练”、“学思兼顾”、“一心不变”、“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荀况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威,特别重视教师的尊严。
《荀子》是后人编纂的一部书,共有三十二篇,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材料。见《荀子》第三、四卷。
董仲舒(前179-前104)
中国是西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上。人们认为,教育对社会团体的作用在于防止恶性和培养善良,而对个人的作用在于行善。董仲舒曾提出三项重要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设国子监,改革选士制度;启发和教育人民。在教育方法上,它注重专一和清静,鼓励勤奋和博学,认为道德教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
《春秋范路》卷17只有82部作品。
文翁,西汉人,字文,名党。
西汉时期的教育家。
景帝当时是蜀郡太守。这一时期,他倡导启蒙,教百姓学书学法,选派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00多名郡吏到京都学习儒学,在成都设置学校,选拔官员子弟入学。重视学生政治能力的培养。景帝赏赐文翁兴学,文翁兴学是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兴办学校的开端,也与社会风气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王充(27-约97)
中国汉代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王充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他承认礼仪、音乐、射击和科举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内容。指出学习必须通过耳朵和眼睛的感觉器官来获得,理性思维要用大脑来进行。他批判封建神学,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
主要作品:《论衡》、《可笑的庸俗》、《政务》、《修身养性》等。
颜之推(531-约595)
中国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它完全继承了孔子“上智下愚”的超验观点,强调语文教育。要求孩子主要学习儒家经典,成为勤奋、博学、多才、务实、实用的人才。重视家庭教育,主张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甚至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主张重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建议读书时虚心,师友同道,以“实学”教育士大夫,使他们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颜之推的作品有《颜氏家训》20部,《复仇》3卷。
周敦颐(1017-1073)
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
周敦颐的教育主张以“学而优则仕”为宗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善恶有报,求“仁义”。他特别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之学在德”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在教育和学习方法上,他主张依靠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以及老师和朋友的指导作用。
他的《舒同》、《太极图说》等著作,被后人编入《周子全书》、《周濂Xi集》。
程浩(1032-1085)和程毅(1033-1107)两兄弟。
北宋两位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哲学上,以道为主、气为辅的思想为南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政治上,他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新的主张,主张治国以德治为主,兼顾法治。程二把学成圣人作为教育的目的,要求修心养性,加强修养,用理性的感情去理解和掌握知识,知行合一,讲究读书方法。
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后学者将其论述收入《二程全书》。
朱(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宋朝是理学大师。朱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理是一种超然于物外、无所不在、独立于自然的绝对精神。教育方面,重建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的学术章程,恢复岳麓书院。参与政治后,他从教50年。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和学习目的,重视子女教育和大学教育,还提出了适时启发、有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原则。他的学生总结了他们的阅读方法如下:循序渐进,认真阅读,虚心游泳,仔细观察自己,努力工作,保持尊重和决心。
朱的《童书》、《小学启事》、《近思录》在宋末成为封建学校的教科书。奠定新儒学基础的著作包括《Xi·明杰易》和《论语集注》。
陆九渊(1139-1193)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
肯定“理”是永恒的封建道德,崇尚唯心主义。提出了“明白、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也提出了“克己自省、从善如流”的德育基本观点。以德育和修身为唯一的教育内容,秉承了儒家教育的传统精神。主张教学应遵循自力更生、注重心理教育、旅游阅读、引发疑惑与思考的原则。
《香山全集》作者。
柳宗元(773-819)
中唐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柳宗元一生重视教育,认为君子非天生,强调后天学习,主张广泛阅读,博采众长。他的师生观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柳宗元多次批判当时腐败的教育制度,反对科举制度。他一生不仅重视教育理论,而且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认为君子应该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学习实用知识,以利他人,利世界。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河东先生文集》中。
韩愈(768-827)
中国作家、思想家、教育家。又名昌黎先生。
韩愈是地方官,支持推动地方教育。他把学校教育视为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主张教育与刑法并列。教育的内容有诗、书、易经、春秋。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业精于勤奋,而玩则贫瘠;所做的事情被思考和破坏的想法被遵循;此外,它还非常重视先秦儒家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教育学生。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他对教师问题的论述,反对“耻于从师”。韩愈也很注重人才的问题。韩愈的教育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因素。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师说》、《对学习的理解》、《不毁子财之乡学颂》、《潮州话家塾》以及弟子韩力编撰的《昌黎先生文集》等文章中。
胡源(993-1059)
北宋的学者和教育家。
他的学术地位和教育成就在宋代颇有名气,曾创造了著名的“苏湖教学法”。胡瑗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正统之学”,并根据“明经世”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胡瑗主张走出书房,因材施教。此外,他还非常重视娱乐和运动。胡瑗的教育思想对王安石、颜元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论语》、《洪范口诀》(两卷本)、《春秋口诀》(十二卷本)、《景祐乐府疏》等书。
王安石(1021-1086)
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王安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为世界各国所用的人才。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培养,重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才能。变法期间,王安石对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亲自制定了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方面的相关措施,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王安石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商仁宗故事》、《原教旨主义》、《商钟勇》和《慈溪县志》中。
王守仁(1472-1528)
明中叶的主观唯心主义大师和教育家。
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继承和发展了孟子和陆九渊的学说。指出教育的功能是恢复良知,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学做结合、自我满足和独立思考。重视孩子的教育,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强调孩子个性的发展。
著有《王文成功权书》,38卷。
李志(1527-1602)
明末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反对功成名就、追求名利的学习目的,提倡“关心天下之民”、“治理天下”的学习目的,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做人。以“童心”论向民众揭露理学教育的毒害,倡导“忠实于自己的才能”的教育观点。
主要作品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等。
黄宗羲(1610-1695)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
人称利州先生。他对天文、算术、音乐、经史、佛学都有独到的见解。哲学上认为,人心的质量是大众的身体,是大众的东西。反对科举制度,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各级政府的监督机构。根据民主政治制度的理想,提出由大学、小学、书院组成的学校体系,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主张开设五经、兵法、历法计算、医射等科目。
他是明代儒学的作者。
王福志(1619-1692)
明清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被称为船山先生。
政治上主张忠君尊君;哲学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意识和精神依赖于物质世界。本文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生日成真”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发展了“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古代教育原则,提出了“学与思互资”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出了“学与思并重”的教学方法和原则,主张因材施教。
著有《船山遗书》等。
陶行知(1891-1946)
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191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归国,历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局长、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1920年,朱和颜发起成立了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并担任执行秘书长,致力于平民教育事业。1926,起草并发表《中国教育改革学会改造全国农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学校,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组织了全国灾害教育学会,成立了“山海工程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和“一知即传”的做法。发起成立生命教育学会。《生命教育》双月刊出版于1934。一二·二九运动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共同发表《团结一致反对侵略》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65438年至0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教育委员会主席。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
陶行知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形成了“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