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的历史问题?
他的部队在福建连城的观之山作战:据史料记载,1857年,“太平军”石达开的部队占领连城,城内3000余人被杀。由于军事灾难的惨痛教训,一些富人在混乱中寻求庇护。1898年,彝族人罗集资重建观芝山旧村,并在山前修了一座截门,名曰“朱安斋”。村里有39栋房子,有厅、有卧室、有厨房、有仓库。在大猫山顶的悬崖上挖一个天池,储存雨水,供食用和饮用;在通往后山的地方还建了一个截门,守卫森严,以切断通道;摩天岭山顶还有一个截门,通往石阶的必经之路是炮台和枪眼,此处险象环生,一人守之,万人不能破。
古代的英雄没有一个死得像石达开那么悲壮,没有一个像石达开那么懦弱,甚至没有一个像石达开那么有争议。这真是一个奇迹!?
石达开于1857年离开天京(今南京),率65438+万余人西征。石达开的离开是太平天国内斗造成的,但他对中国的忠诚从未改变。他在给洪秀全的信中说:“我虽游历西方,仍在为中国努力。苟德川、滇、黔、湘之间,兴天朝之荣,兴太平之草。”(野史·太平天国)他在《石达开出师启事》中说:“用是自励,然后示真,而赏神弟子,赏主恩。”太平天国的所有文献都表明,他的西征是顾全大局、避免战火的隐忍之举。他选择四川作为根据地,一是羡慕四川的富庶,二是四川总督懦弱,可以利用其劣势。但是在他行军的过程中,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59年,石达开进攻湖南宝卿失败,不得不返回广西。1860年,清朝任命曾国磐为两江总督,用湘军和淮军对抗太平军。1862年,石达开休整完毕,率65438+万主力入川(所谓二十万)。此时四川总督由湘军副将罗接任,形势对石达开不利。当年4月,石达开进攻中州、丰都、福州(今涪陵)、八仙失败,渡江失败。5月至8月,在叙府(今宜宾)、合江、江津渡河又失败。1863 1月,石达开在徐府横江与清军决战,遭到湘军专家刘月照的顽强抵抗。再加上石达开的部下郭继毅等四员大将被清军发配,双龙镇三十余座营寨被放火焚烧,导致石达开伤亡四万余人,他不得不返回云南。四月,石达开率四万人终于从米浪坝(今聪明家)渡河,五月占领西昌,经冕宁北上,于五月14进入紫大地(今石棉安顺场)。在这里游荡了三天,终于犯下大错,毁了西征军的一生。?
这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既然石达开已经占领了冕宁,为什么不走石棉-汉源-荥经-雅安之路进攻成都,而改走安顺场-泸定之路?他想去哪里?
探究石达开的心路历程,必须读石达开的自述。石达开虽然是太平天国的猛将,但过去都是协同作战,从未经历过孤军深入的危机。1859进攻宝卿失败后,军队回到广西,军心已经动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乡之情,无法控制."次年,部分官兵回到天京,有的甚至倒向清朝。石达开本人也曾打算“隐居深山”,但由于清廷“四处悬赏,无处藏身”,他不得不奋力一搏,再次尝试入川。经过与卢冰冰部队的多次战斗,石达开已经意识到川军今非昔比。尤其是在激烈的横江战役中,石达开损失4万多人,而且大部分是老干部和老部下;新兵大部分都是饥民,缺乏训练和战斗力。西昌和冕宁虽然在1863年5月侥幸被俘,但实际上却成了精疲力尽的老师,失去了当初的精神。此时,近在咫尺的成都对他来说,似乎就是一个梦。之所以陷入安顺昌,大概是复活了“隐居山林”的想法。?
石达开攻下冕宁后,派土司王应元、零陵土司田霸带着一大笔钱,前来请求许可。这个偶然或暂时的现象,给疲惫的石达开带来了些许安慰。一个身经百战的精兵,很可能在突如其来的安逸中产生厌战情绪。石达开在进入安顺场的时候就已经流露出放弃进攻成都的意图。他即将选择一个地方退休,这种犹豫让他陷入了灾难。?
但当地的说法是,石达开于5月1863日抵达安顺场后,当晚翼公主生下一子,喜出望外。"她奖励了她一个订单,并休息了三天。"朱总司令在长征中经过安顺场时,当地人民告诉他这个故事,劝他尽快离开。朱德在回忆中说——?
我问了这一带的人,他们都说石达开入川毁在这里。因为生来就是王子,所以无法前进。我摆了一个大酒席,打了几天鼓。结果,当追兵来时,“罗罗”再次反对他,他们都被消灭了。(文彬《从西昌坝子到安顺昌》)
这个传说虽然充满了同情和惋惜,但并不靠谱。石达开善于运筹帷幄,他深知战争风云变幻。千万不要因为一个王子的出生而耽误了军机。后来看到,在最后关头,石达开亲自挥手让妻子、嫔妃五人抱着小儿子,两人沉入江中。我们看得出他不是一个深陷情网的人,也不会因为一个黄口小儿而断送太平军的前途。?
另一种说法见于薛福成的《书巨寇石达开逃事》,书中说石达开当日到达安顺场,“使其下造船筏,速渡。一万多人已经过了河。会议快结束时,他突然发来撤至南岸的命令,说:“我一生谨小慎微地行军,没有越过这个师的中间。如果官兵死了,这是一条危险的路。最好明天过河。" ?
但这种说法遭到了现代军事学家的反驳,理由是65438+万人的先锋部队不是小数目,可以单独对抗清军。为什么要撤回?既然我们有时间撤回100000人,为什么不花这个时间再跨10000人呢?况且石达开不可能一下子造那么多船,只有几百人居住的安顺场也找不到1600的船夫(这是1000人渡过的最低船夫数)。请注意,安顺昌河只有渔船可以通航。?
真实情况是14年5月的那个晚上,大渡河突然上涨,从安顺场注入大渡河的宋林也上涨了,所以石达开无法渡河。而且,此时的石达开很可能已经放弃了进攻成都的计划。他希望等到松林水退去,走向泸定地区,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当然是以聚啸山林的形式)。?
谁知就在石达开等水退的时候,四川巡抚罗已经买通了土司王应元和凌承恩,“赏他一大笔钱,许他一个官职。”这时,渡过宋林河寻找退路成了一种幻想。为了突围,石达开选择了最差的方式,横渡大渡河。?
然而,号称无敌的石达开为什么会在大渡河全军覆没?这是第二个问题。?
1988,去康定做讲座。因为二郎山公路不通,我只好从雅安往南拐,过泥山,从汉源-石棉-湖顶绕道去康定,正好经过安顺场。据我观察,石达开的失利完全是由地形决定的。安顺昌在大渡河以西(所有史书记载为“南岸”,有误。原来大渡河在石棉有一个陡弯,安顺场的大渡河做了一个南北流向,所以安顺场在河西,泥山在河东),是宋林河造成的冲积扇,地势较低。河东是陡峭的崖岸,比大渡河高20-30米。就在大渡河发大水的时候,重庆镇的唐友耕部已经占领了东岸,指挥作战,枪炮齐发,实在无法逾越。安顺昌本来就在清军的射程之内,由于要划船,还要爬岩石,劣势更加明显。兵书上所谓的“死”,大概指的就是安顺场这样的地方。?
当然,石达开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还是表现出了“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5月17日,石达开挑选了数千精锐,分头驾舟排渡大渡河。他鼓励士兵:“战则亡,降则亡。还不如打!”但在唐有庚的持枪射击下,敢死队全部阵亡。?
5月21日,石达开率500人再次强渡大渡河,“隔岸响声震谷”,却被清军用火药击中船上,引发爆炸。"抢劫渡船的小偷没能活下来。"6月3日,大凯斩首17渡河者200余人,命其渡河。“全部被对岸的效忠者炮轰,无数盗贼被杀。与此同时,水流湍急,登上木筏的人全部沉没。。"6月9日,石达开进行了最后一次渡江,除了5艘船和木筏在洪水中损失外,其余都“得知被击沉”。(见《罗奏稿》)?
走投无路的时候,石达开还是对祝酒词抱有一线希望。六月五日,石达开送书到河对岸王应元,许诺好马两匹,白金千两,请求让路,但王应元已买给罗,不准。6月9日,石达开最后一次强渡大渡河失败。王应元乘势杀出宋林河,另一支土司军(凌承恩)从马鞍山下来,应声倒地。石达开率领残部向老乌鸦漩涡进发,这支太平军的西征军也进入了最后时刻。?
石达开刚到济大的时候大概有4万人。经过20多天的努力,死了10000多人,剩下10000多人。子达也是不毛之地。“即使打了,守了,也是穷,失了证,死了。”(赖炳权《太平天国之翼上王士达纪实碑》)然而,此时的石达开依然保留着一个革命英雄的本色。他“收买”了受伤的兄弟和参军不久的人,让他们自生自灭(至今石棉、甘洛、岳西三县有数千太平苗后裔)。剩下的6000人下定决心和石达开生死与共。由于清军实行“强墙清野”政策,石达开始终得不到任何补给,情况越来越严重。石达开只好命令妻妾抱着孩子沉入河中,其他伤病员也纷纷效仿而死。真的很悲惨...?
当石达开耗尽弹药和食物时,他无能为力。这时,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一个传统英雄,终于做出了一个在军事政治上极其错误,在人性上极其光辉的决定。他给四川巡抚罗写了一封信,要求他自杀以保全军队。这封信写得非常认真?
.....君子不能报国爱生?若死可安全军,何以惜死?如果你能按书明主,大度,体贴,格外原创,饶了我军将士,赦了杀身之祸,那你就一人自刎,全军投票保安全...(本书附唐有庚年谱)?
然而清军来势凶猛。骗了俘虏后,送到成都“死在当年”,残军达六千多人,也在大树堡被清军杀了(罗愿说其中四千人是“赠票罢官”,只杀了两千人,不可思议,因为至今没有赠票者的后代)。这个血淋淋的教训,值得后人永远深思。?
“年死”,俗称“千块”,是最残酷的刑法。6月25日,处罚当天,曾仕和等五人一起死亡。曾仕和“文弱,力不从心,苦不堪言。”石达开拦住他说:“你怎么就不能忍这一刻呢?”石达开本人“从此被绑上刑场,所有人都以湛然为荣,没有任何犹豫,年中被执行死刑,至死沉默。真是个奇怪的人!”(周迅《竖亥丛谈》)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啊!连四川巡抚罗都忍不住赞叹:“枭之嚣张可见于眉宇,绝非一般贼!”(见《罗奏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