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涛历史老师
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来说,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总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行动口号,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当然,不能说中国不重视教育。
现实是残酷的。学校老师和家长爱的只是一些所谓的“好学生”——成绩很高的学生,但他们就是忽略了其他学生。一个学校好学生总数占十分之一以上,甚至十分之几。
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不应该是一句空话。我认为: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同样的关心。
每个老师都会说:我一样爱每个学生。真正能做到的老师少之又少。对于那些所谓的“好学生”,老师总是微笑着,不停地“做饭”;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老师不是冷眼旁观,就是视而不见。
亚里士多德说:学生拥有一切知识,学校教育不是知识的来源。学校的作用只是激发学生已经有的天赋。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专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所有老师都知道这个方法,但是很少有人去做。
我们国家的教育不应该成为“教育模式”,我们的思维也不应该成为“思维定势”。现在是20世纪初,265438+,中国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希望我们国家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做实验品。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第二章: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未来
小学的时候听老师说要改变教育形式,从适应性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什么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多少年过去了,国家的教育形式有变化吗?和以前不一样了。老师只负责在教堂讲课。几乎每个学校的学生都能听到老师说:“你可以睡觉,可以看小书,但是我讲课的时候不要说话。”之后开始讲课,赶紧离开教室!中国人骨子里的“只扫自家门前雪,不扰他人霜”的精神,可以说被这些老师用到了极致。当然也有老师兢兢业业,但这是极少数。
我很喜欢看欧美的家庭片和情感片。电影中展现的人性光辉令人钦佩。不向黑暗势力低头,敢于挑战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怀,不能不让人深有感触!为什么欧美的动作片这么受欢迎?影片中突出的正义感,勇于挑战的精神,相信正义最终能战胜邪恶的力量,令人折服!剧情简单,却让人觉得很棒!
在中国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团结。大家都是利益集团,互相欺骗,暗中较劲,想着自己的利益。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如果不是有益的,即使人民血流成河,也只是隔岸观火!封建时代的三国演义,近代的无间道,讲的都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心理!没有为正义而战的那种血性,只有维护自身利益的嚣张!所以,一个人如果为了私利和别人吵架,他会赢得别人的认同,而为了公共利益而战,他会成功成千上万人敬仰的神,如果失败,他会成为所有人的笑话!
我们的教育落后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连清华北大也最多只能算个二流大学!为什么党和国家不进行改革创新?既然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不好,那教育部那些人每天都在干嘛?
现在不谈因材施教。就这个“料”字,你得花钱买。学报,补习班,等等层出不穷。图片的目的是利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以前的教育是美德,已经越来越商业化了!
商业教学会有多可怕,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穷孩子上不起学,差距会越来越大。
教育是白给的吗?
仅广东就有65438+多万贫困大学生,可想而知会有多少人辍学。
河南省声称要保证70万贫困中小学生接受教育,他们会是下一代新贫困大学生吗?
在这个伟大的国家,我们不要谈论教育。
如果一个中国的孩子,拿着一把剪刀,在剪自己的窗帘,他会被宠坏的。其他家长肯定骂过“死孩子”。
但在国外,大部分家长都是夸孩子有裁缝天赋,鼓励他。
目前学校公布学生平时考试成绩和排名。有的甚至直接贴出排名靠后的学生名单。这是什么?这不是鼓励,而是迫害他们。
读英语的时候,很多同学有时候会说:“为什么要读英语?”这句看似荒谬的话,却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有多少中学生因为英语落后于其他学科,所以没有信心学好,因为英语是主课!不读书我做不到!
在这些因为英语而厌学的学生中,还有多少其他的潜力学生呢?大部分不敢说,但总有一些。
我认为英语应该是一门选修课。即使有些学生英语读得很好,但有些是哑巴英语,只会写。有什么用?
讲个笑话,那些翻译以后吃什么?
数学,很多公式等等,都没用,只是理论。但它偏偏钻来钻去,就像一个死胡同。有教育工作者说,读数学是一种思维的锻炼,那为什么不去想一想韩寒说的话,开一门侦探小说课,锻炼你的思维能力。我们应该学一些有用的东西。
有些偏科的同学在其他领域很有天赋。但都落到了大学综合要求的门槛上...
全面!是目前整体平庸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优秀的人。
我很喜欢也很佩服韩寒。他的行为是在警告教育工作者,即使是极客也可以成为人才。他的小说《三重门》讽刺了当今的教育。但这只是冰山一角。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
总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然而,事实证明,素质教育正在加重学生的书包。你看邻居家的孩子,才三年级。沉甸甸的书包挂在他瘦弱的肩膀上,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真的很遗憾中国教育是OUIT!
当然,中国的教育也有可取之处,但可取与不可取的比例是多少呢?
中国的教育应该改革吗?
" " " " "中国教育"的一部分
选择一个:
有人说,北京的考生考大学和初中生一样简单。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北大、清华等属于全国人民的重点大学,多年来享有外国人所不享有的“特权”却是事实。
民盟中央常委、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万鄂湘教授向“两会”提交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建议》提案,特别提出了全国高考分数线严重不平等的问题:“除少数试点省市外,全国高考学生考的都是同一道题,但湖南、湖北、江苏等中部省份的分数线比经济发达省市(包括北京)高出近10。安徽枞阳学生左涛即将面临高考。他在给《南方周末》的信中说:不知道为什么录取分数线差别这么大——北京学生拿到北大的分数线,而安徽、河南等地的考生只能报非重点本科。不知道是“北京户口优越论”,还是对其他地区考生的歧视。在北京,你可以拿到清华的分数线,但在有些地方你进不了重点大学;能上北京重点大学的,有些地方没有上学。这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北京周边的一些小城镇,因为离北京近,享受了北京城市户口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外地人在这里投资50万,买个两居室,就能拿到北京户口。据该报报道,毗邻北京的河北省许多县市的人涌向北京通州区买房。原因是孩子可以享受和北京考生一样的高考低分。
花几十万买个账号,可以享受高考分数的优惠,对于有钱人来说是值得的;对于那些靠父母卖苦力给孩子挣学费的父母来说,恐怕想都不敢想。在贫困地区,一个考生从小学到高中,夏热冬冷,苦读十几年,希望能考上高考状元。但因为分数不公,他常常失去深造的机会。我从报纸上看到一张图片:贫困地区的孩子,手里拿着铁链,完全忘记了随时可能吞没他们的滔滔江水,读书的时候眼睛里充满了希望;一个女生的大学梦被几分钟击碎,父亲不停叹气,母亲陪着女儿流泪,最后女儿想不开,做出了自杀的选择。一个大学生从江西的一个村子里走出来,全村人都很高兴为他送行。临走时,乡长亲自派车送他去县城。
如果是地方政府资助的大学,当地的考生享受优惠成绩是合理的。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大学是全民大学。因为建在北京,有北京户口的考生可以享受低档次录取的“特权”。这种不公平的分数其实是一种“教育歧视”,是对高考平等权利的剥夺。
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关键。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能不能上大学,上大学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以后的生活和职业发展。多年来,我国高考政策的不平等阻碍了优秀考生进入大学深造,但大量平庸考生却能在“特权”的保护下上名牌大学。所谓的重才、择优录取,所谓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从何说起?
选两个:
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清代的历史枷锁,有一群捍卫者,他们说自己是历史的见证者,其实是历史的罪人。在古代,
有史家的记载可以考,人们称他们为先生,在现代,人们习惯称他们为教育家。他们遵循所有扼杀祖先灵魂的方法,僵化的教义和中庸之道。难怪连这个国家都有一个名字:中国。这样就深入到了鲁迅先生在《中国国民性》中提到的“遗传病”,自然揭示了中国教育的根源在于“把人压低,把人当奴隶。”
教书育人是国家大计,看不到的才是最致命的病。只是当我见过一个没自杀过的天才,却没听说过一个自杀的傻逼,这不禁让很多教育线上的骨干反思。中国人多,这不言而喻;受教育的人多,这不言而喻;自然教育家很多,但中国并不是因为教育家多而繁荣,而是现在“边巍三绝”的人越来越多,冒充文人的也不在少数。对此,宋代评论家甄在《欧阳四方集后记》中说:“天下士学道而为文,故以文者自居...做妓女的有爬墙的丑,能赋能的有挂毯。也就是说,自从人们从老师那里学了文学,就自称文人,自以为是,舞墨蹈墨,学东坡、陆游在墙壁、器皿上乱涂乱画,这是老师在鼓励他们。中国的教育讲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其实很早以前就提出孔孟的“仁”和“与人为善”在亚里士多德和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始伦理学里,但这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并不常见。不知编纂者是在唱空城计,还是未雨绸缪?
的确,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放弃了“社会良知”的角色和现实批判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心安理得地装“教授”,经常听到有人唱歌演戏。
剧是吃青春饭的,教育者也是,正好相反。他们希望年龄越大越好,这样就可以以顾问或者“负责任的编辑”的身份去哪个编辑部、哪个杂志社聊天。这就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观。他们过得太平静了。他们最缺乏的是中国古代大悲剧中所体现出来的激情和愤怒的力量。他们缺的是勇气,这是知识分子的通病。剃头师傅得留着剪子和剪刀,农民得留着锄头,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往往留不住课本,搞得早节晚节不安全。
中国的保守教育,就像一棵长在山区的大树,没有远见。再比如厕所里香水的生产。动机很纯,结果很不纯。人自然都是堕落的,不是浪费的。中国教育是皇帝新装中的昏庸皇帝,教育家是皇帝的忠实卫士。我只想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但是当皇帝的卫兵向我挥手致意的时候。临死前,我喘着气,用血淋淋的语气说:“救救中国教育。”
自然,我批评的一般都是。当然也有一些“磨驴”的教育者,但真的太少了。就像落魄的时候整理旧衣服时发现的零钱和散钱,一会儿觉得开心。毕竟我要担心未来。中国教育不应该毁在一大群不懂教育的人手里。现在我们仍然生活在一种顽固和叛逆的精神中。如果有一天真的被那些堕落的知识分子利用了,
我对当代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批判,但仍然不能降低那些写自己不是为了教书育人的教师的光辉形象。我就是想以甄锡山系列《正宗篇》的宗旨来“反世界潮流”“匡正世界”。
挑三个:
这个词我已经一两年没听过了。好像是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听到一个家庭传言“需要素质教育”,有很多招数。有的说不考,有的说不能只看学生成绩...我渴望了一段时间,年轻人。到了初三,谣言愈演愈烈,老师们也很担心,但考试还在,还是要考,还是要看成绩再深造。唯一的变化是中考体育成绩占50分,身体素质也算素质。不过去年听说已经改成30分了,有反弹的趋势。但是音乐和美术依然只看到课本缺课。就像老师说的“全部下岗”,其实音乐、美术老师也不少。毕竟不缺汇报演出。大概现在不叫音乐组或者美术组了,叫宣传部,老师成了上班族。
到了高中,情况会更严峻,上面也多次申请过素质教育。但是,老师们也很困惑。什么是素质教育?很快革命模式出来了,北京某小学一家人不学习,疯玩。这就是素质教育。说白了,挖教材的就叫素质教育。老师们开始觉得尴尬。显然,这不符合高中的情况。疯玩肯定不好。就算玩花也上不了大学。当时同学们都很期待,但是老师也是有难时才开心。新教材一出,嘿,真的是素质教育。小书变成了大书,插图看多了很多。参考书都是新的样式,前言加了一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特……”与前辈相比,封面上的前言有所变化,但给人的感觉却不一样。哦,“这就是素质教育。”老师们也大受鼓舞,班主任直接打破了我们曾经的梦想。“什么是素质教育?学习好就是素质好,现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总之,那些整天忙着喊素质教育的,都是闲着没事找事。换句话说,相当于呼吁人们呼吸空气。
前几天有人在电视上讨论了很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但是没人敢界定哪部分是应试教育,哪部分是素质教育。一家人在喝茶,你说嘿嘿,我说哈哈,看着就让人慌。两位呼吁素质教育的专家成为众矢之的。但是没有人敢说:“好吧,让我的孩子玩吧。我支持素质教育。不要去挖什么课本。考试成绩如何并不重要。”理论和实践有点冲突,好像别人都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我也不知道他们是在牺牲自己还是只是在做先锋。但也有家长这么说,但一看就知道,就算他不响应国家的晚婚政策,孩子最多也不会超过三岁,很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整个场面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作家说的,“一群不是三四的人,干着见不得人的事,花着不明不白的钱。”白白浪费我的时间。但是,还是有人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了。我们的要求还是不高的,只要有人对我们有吸引力就行。你想想,这些上诉的人会不会属于教育部某个秘密部门,比如平息学生怨气的部门。一个坏警察和一个坏警察都是为了国家稳定。如果是就太可怕了,如果不是就非常感谢了。英语里有一句话叫“照样谢谢你”,但并不奏效。谢谢,谢谢。
学校一下子紧张起来。
我们到了。我从大一开始就声称要做的校报,终于要在大四的时候出了。真的不容易。拿到刊物我还在想。这里会是我再次发表作品的最佳地点,不用发了,命中率也比较高。毕竟我的作文得了奖。当我把我的计划告诉一位学生会高管时,他一句话惊醒了梦想家:“别想了,这是为了应付明星学校的复试。调查结束后,天知道什么时候是第二阶段。不,上帝不知道。”他沉默了一会。我傻了,风停了,梦碎了我也要逃。下午,我被通知进行入校以来的第二次大扫除――第一次是在评一所明星学校的时候。
我很想找出应试教育的根源。一,高考的杠杆,高考只和分数有关,和素质没有任何关系。第二,和我上面说的大段有关系。关键在于“应该”二字。从小到大没少打扫卫生应付检查,没少休息应付检查。比如盼星星盼月亮,*级教委对假期补课的检查,除了看到食堂门口停着一辆车,食堂关门一天,根本没有变化。标准学校还是评的,天知道标准是什么。而且“处理* *和做* *据说在其他单位也不少见,那些检查好像比学校还多。可能办公室食堂比学校食堂好。还有一种感觉,领导的工作就是把关。全社会都在响应,我们去考也很正常。本来考试是为了检验学习结果,现在学习是为了检验结果。至于你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你最多不能用三个数字来表达,大部分是两个,极少数。老师永远不会拿着你的试卷告诉你你学到了什么,没学到什么。
姚,我只能说你应该更上一层楼。考了70分还要考80分吗?你考了80后不是还有90吗?努力工作。不知道该好好学习还是提高成绩。总觉得这不是一回事,老师却不这么认为。至少我还没遇到和我想法一样的人。也许我错了,虽然我不想承认。想一想,你只要看到球就能马上算出它的位移速度图像。中国足球能冲出去吗?但是考试技战术不一定比国外强队差。中国在考试方面的优势还是传统。有用吗?可惜没有诺贝尔奖。足球踢了20年,教育也变了20年。每个人似乎都在相互平衡。我一个人不平衡有什么用?足球教练走马观花就换了,我还不知道教育部长是谁。也许教育的坏处没有足球那么明显,也许没有坏处。希望是后者,所以只能拭目以待。
在这两个根本原因中,第一个很难改变。虽然一直在变,但是第二个是不能变的。如果我能改,我也许能进中央,至少能当个副手。什么是素质教育?专家不知道我能说什么。只能继续考,直到考上大学。大学虽然也会考,但显然没有中学那么功利。那时候好像考过就行了。你可以从及格的大学毕业,但及格就不能上大学。真是个世界。
但是,抱怨太强烈,防不胜防,我们还是要努力去考。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希望还不晚。这种无形的东西看起来总不如文凭实惠吧?
我的话:
我想评论一下中国的教育,但是我没有语言。我再想一想,中国在教育方面还可以用哪些方式?
我不想,也不想看到文革时的“送礼风”。
中国现在的教育最科学吗?
我很惊讶在网上搜索“教育”会有这么多结果。我想当你和任何一个学生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后果都会是...(不说了)
我想和你谈谈中国的教育。你能给我写信吗?(我被老师认为是和中国教育过不去的人,嘻嘻)
地址写着...
希望这篇文字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