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历史故事
神话中的桃树
东海独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弯弯曲曲,绵延三千里,有一个鬼门关,鬼怪出没。
大桃树的枝干一直延伸到东北的鬼门关,洞里所有的鬼神都在这里进进出出。
申屠和雷宇经常在这棵桃树下审查和监视这些鬼魂。他们见恶鬼害人,就用草绳捆起来,扔到山里喂老虎。
有了这个传说,再加上古人迷信桃花心木是一种气味浓烈的仙木,可以镇邪降伏一切鬼怪,所以每到过年,为了有个安稳的开始,人们就在门边挂两块桃花心木板辟邪。
后来,人们在红木板上画申屠和雷宇的肖像或者写下他们的名字,挂在大门的两边。这些被称为“符涛”。
春联源于桃的象征。
后来,符涛的内容逐渐被两首对偶吉祥诗取代,出现了一种叫做对联的形式,大约是南北朝时期的。
春联之所以产生,与南北朝时期骈文的兴起和唐代律诗的发展不无关系。
渐渐地,红木板被纸代替了。
最早的春联
五代时,964年除夕,后蜀君主孟尝君命学士辛延勋在卧室门上题写桃符,但他并不满意,于是自己写了一副对联:“除夕,余庆,甲戌野。长春。”这就是最早的春联的由来。
宋代王安石在《一月天》诗中写道:“春风除鞭炮声,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天天老是换新桃换旧桃。”可见当时写春联,过春节已经很流行了。
爱写春联的皇帝
某年元旦,明太祖下旨,命令全京城的人在门口贴春联,皇帝第二天一早就亲自出巡,挨个看。
突然,皇帝看到门口有一户不贴春联的人家。一问,原来这家人是做阉猪生意的,没读过什么书。请人写春联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那天皇帝心情好,就给这家人写了一副对联:“双手断生死路,一刀断是非根。”
“当时的故事。
朱元璋把“刻桃符”变成了“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从宫廷扩展到寻常百姓家。
春联很受欢迎。
清末,社会上出现了为别人写春联的艺人和卖春联的“对面摊”。
春联确实已经成为中国人新年生活习俗的一部分;而且吃了年夜饭,贴了门神和春联,第一天早上要关门再开门,“迎财神”。
这种与春联有关的禁忌习俗不仅增添了一些神秘感,也丰富了春节的喜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