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的悠久历史。

人们说“雄鸡鸣天下白”。古人虽然不明白公鸡为什么能准确报时,但并不妨碍“闻鸡起舞”这类奇闻轶事的运用。所谓的“闹钟”在历史上也被认为是功臣。除了鸡,很多动物根据习性对时间的流逝极其敏感,也被人观察和利用。比如“山中无漏,猿夜知”,“宅中鸟更知,马蜂夜聚”。人们常说,因地制宜更好。

用动物来计时相对准确,但所需的准备却难以恭维。人们不能总是整天带着一只鸡。因此,人们发明了一种更简单的工具来规划时间,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日晷,一种根据太阳的影子向西落下的原理来测量时间的工具,也叫“日晷”。这种东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在人们手里了。

日晷虽然精致,但毕竟受天气影响。遇到雨天不就瞎了吗?于是人们进一步发明了更多的泄漏来解决计时上的缺陷。更漏,又叫“刻漏”、“漏锅”,不仅技术含量大大提高,计时的准确性也有了很大进步,统治了中国几千年。

不管是日晷还是漏,毕竟属于“懒”计时器,不能自动“叫早”,所以才有了众所周知的“干天干物,小心蜡烛”。据史料记载,唐初就已经有“文官”的职责是叫早,朝廷派专人到街上叫时。不久,唐朝在首都长安设置了街鼓,用宫城的钟鼓声作为“北京时间”来报时。这就是著名的“冬冬鼓”。到了宋代,这里被改造成了瞭望塔,守夜人被排除在“编制”之外。每天都是“晨起号角韵醒路人,鼓声催夜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