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抬棺打关羽,将士士气大振。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是三国中最弱的国家,但它始终保持着进攻的态势,其频繁的军事行动也让魏苦恼不已。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命关羽大军三万,攻樊城。樊城危在旦夕,统帅曹仁迅速通知曹操求救,随后曹操准备挑选将领增援。庞德自告奋勇领兵出战,操因庞德之弟庞柔在营中,不敢与庞德交锋。直到庞德头破血流地表明立场,曹操才允许他带兵出战。

与其他将军不同的是,庞德特意下令建造了一个棺材,放在宴会厅里。当人们来为他们送行时,庞德指着棺材告诉他们,这次探险是带着死亡之心的。这口棺材要么装的是他自己的尸体,要么装的是关羽的脑袋。听了这话,将军们的士气大振。《三国演义》原文是这样描述的:“部将对全体五百人说”将军们如此忠勇,有些不敢尽力相助!“在三国群星如云的时代,庞德只能算是一个小鱼小虾,根本没有多少名气,更别说PK百战百胜的关羽,就算是和被关羽斩首的文丑、阎良作战,估计人们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自从庞德出了这口棺材,就名声大噪,连关羽也吃了一惊。他在心里说:“这个叫庞的人很强壮。“然而,庞德对关羽的抬棺大战背后的目的真的那么简单吗?当然不是,要想揭开这个秘密,还得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庞德原本是马超部,后来被曹操降服,属于魏营,所以曹操还是有所防备的,从庞德的主动请战和曹操的犹豫就可以窥见一斑。庞德出棺是为了用必死的意志取得曹操的信任,这对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地位极为有利。当然,这只是“上”的目的,“下”的作用比想象的还要大。毕竟要想得到曹操的认可,还是需要建立在军事成就上,而获得军事成就的途径就是一战成名,打败关羽确立自己的名将地位,这就需要士民的团结。

庞德抬棺而死,对他手下的将领来说,不是“提振军心”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近乎恐怖的压力。关羽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在这场与关羽的战斗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不安,庞德深知这一点。庞德想用棺材告诉大家,总司令可以饶他一命。谁敢后退半步,谁就一定会死在自己的剑下。时候到了,“英雄”失败了,却被打上了“怕打仗”的烙印。所以将军们只能用“士气高昂”的假象来掩饰内心的巨大恐惧,这正是庞德治军的高明之处。庞德的做法无疑是在模仿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最后一搏,企图置其于死地。但是,他低估了关羽的实力。关羽水淹七军后,庞德的军队瞬间溃败,被关羽活捉。庞德早已背弃了生死。关羽投降失败后,下令在帐外斩首。

中国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的大将龙且,太平天国的曾天阳,晚清名将左,抗法英雄冯子材,都是主将,但战绩都是正面两败,背面两胜。孙膑曾在自己的《孙子兵法》中提到“天时地利人和”,“抬棺出征”绝对是致命之举,违背了“和为贵”。对于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光有必死的决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