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色法

(1)1949之前

有许多中国人从事煤矿地质调查。据《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史》记载,在1949之前,只有顾和张宏基在1942在云南昭通棕炭田进行过电法勘探,没有其他中国人的地球物理勘探记录。

日军侵华期间,他们在辽宁、河北、山东、安徽等省的贾汪、开滦、淮南、新泰等煤田进行了地震勘探。根据地震结果,淮南煤田大同至东山一带的煤层也受到了冲击。

(二)1949 ~ 1957创作及初期效果。

1949,10年6月,燃料工业部成立,煤矿地质勘探陆续开展。在此期间,工作主要在老矿区进行。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任务是勘探老矿和一些新矿的扩建。煤炭生产能力达到765,438+0,365,438+0,000 t,期间未进行地球物理勘探。

自1953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对煤炭的需求迅速增加。新成立的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联合开展煤矿普查和详查。燃料工业部重点拓展老矿区,寻找新矿区;地质部的重点区域就在拟建的新铜铁矿基地附近。国家要求五年内可获得数百亿吨的煤炭储量。

1954年初,地质部组织第一批煤田物探队在渭北、桌山、平顶山开展工作,采用重力、电法。燃料工业部1954开始组建电法队,8月1955到淮北、淮南煤矿。1955年9月,煤炭工业部煤田地震队(1955年7月,燃料工业部撤销,煤炭工业部成立)开始工作。

在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地质调查局分别于1953开始了煤矿测井的准备工作。1954年5月,地质部煤矿测井队在河南平顶山首次完成了煤矿测井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地陆续开展测井工作,成为煤田勘探的必要环节。燃料工业部派人到玉门油田、平顶山学习测井;1954年9月,我部在河北省峰峰煤矿建立了测井试验站。

在此期间,地质部在华北平原(冀、鲁、苏、皖等省)开展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提出了几个含煤盆地(主要是复背斜中的向斜区),为在覆盖区寻找隐伏煤田提供了构造背景,如淮北、豫东、唐山、虞姬、沧县等可能的含煤盆地。地质部有关队还专门在淮北几个煤区开展了电法围煤盆地工作。地质部在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广东等老矿区进行勘探时,除了少量的地面物探外,还进行了大量的测井工作。主要分布在山西的杜亮-唐毅、重庆的中梁山-华蓥山、内蒙古的桌山、江西的丰城-乐平、新疆的阜康、甘肃的阿干镇和景泰、宁夏的平罗、湖南的湘中、贵州水城的大川部和小河、云南曲靖的阳昌、永仁的保定等地,在确定煤层、确定深度和厚度、测量钻孔倾角和方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阶段验证了当时煤矿物探的许多发现和成果,发现或扩大了煤田。如煤炭部地球物理学家在辽宁铁法、虞姬、河北伊敏、内蒙古济宁、山东九里山、安徽淮北、临涣、杨过等地发现并扩大了煤田,地质部地球物理学家在淮北的闸河、何江等地工作后也发现并扩大了这些煤田。有的在这期间开始工作,然后验证煤田的发现和扩大。

这一时期使用的大部分重力和电气仪器都是前苏联和瑞典制造的。地震仪包括民主德国的Askania-24和前苏联的CC-51。测井仪是前苏联的半自动测井仪和石油仪器厂、地质仪器厂的测井仪。它们主要是三曲线电测井,然后发展了电流测井和激发极化测井。

这一时期,煤矿地球物理勘探正处于学习和工作阶段,在发现和扩大隐伏半隐伏煤田、测井划分煤层等方面已显示出其优越性。

现阶段煤矿物探工作主要配合外大建设勘探,鲜有新发现。近3 ~ 5年来,由于煤炭开采量相对稳定,煤田地质工作规模相对缩小,煤矿物探工作也大幅减少。近两年,由于管理组织和体制的变化,煤矿物探处于调整期。在方法和技术上,以高分辨率和三维地震为代表的技术形成生产力,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地下地球物理方法得到进一步应用,如井间无线电波法和隧道中的槽波地震勘探。煤田测井逐渐形成系列,主要有伽马测井、伽马-伽马测井、侧向测井、声波测井等方法,测井方法和技术正在向各种测井方法的成像技术方向发展;中子俘获伽马能谱测井也得到了发展,这是测定某些元素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