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胡同是怎么形成的?
“弄堂”古文字“弄堂唐”。
“唐”是古代宫廷门前或祠堂门口的主要道路。这个汉字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它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含义,后来作为“路”,这个含义逐渐被历史淡化。到了现代,人们已经记不起“唐”这个字和建筑的联系,于是就用另一个建筑上很有趣的汉字“唐”来代替。“唐”以前是对一个房间的称呼,和马路小巷关系不大。但在现代汉语中,它与建筑的关系比“堂”更密切,与“堂”谐音,于是“弄堂”就演变成了“巷”。
其实不仅仅是上海人叫“弄堂”,中国的江南地区也是如此。不过弄堂能像北京的胡同一样出名,主要还是因为近代上海大量弄堂住宅的兴起。
在古代中国,城市中被道路分割的区域被称为李芳。李芳通常是一个基本的行政单位,包括房屋、寺庙和官邸。居民楼是自己投资建的,所以一个广场内的建筑是不一样的。房屋的所有权人通常是使用人,所有权和使用权往往是一体的。这种情况在中国几乎无一例外,直到19世纪中叶。
具体命名时,弄堂叫××巷或广场、花园、村落、庄乃至新村、花园、其他产业、别墅等。和古代的李芳一样,里弄也是许多建筑的综合体,这些建筑也是建在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居民区内。但与李芳不同的是,每个社区都有一条或几条小巷;各巷单体建筑的形状和结构基本相同,一般采用英式多排式,一排通常为十栋左右。行与行的组合一般采用行列式,只有少数是根据当地条件和地形布置的。在这种新型的胡同中,一排排建筑之间的空间被称为胡同。
石库门早期和晚期
据20世纪50年代初的统计,上海里弄的住宅数量居全国之首。总共约有9000条巷,住宅单位约20万套,其中大型巷约150条,住宅200套。弄堂式住宅约占上海住宅总面积的65%,其中老石库门住宅和新石库门住宅数量较多。老石库门因其正面是类似仓库的封闭门墙而得名。基本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和立体院落。一般每栋楼两层,两层两层,居住面积100到200多平米,比较适合大家庭。这种房子很受欢迎,因为它不像传统房子那样占地,也不像欧美房子那么贵。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上海居民的家庭结构普遍发生了变化,老石库门民居逐渐衰落。这种住宅风格目前在上海并不多见。
新石库门
新石库门民居由旧石库门改建而成,1919年后大量兴建。主要改为一层一底,减少客厅数量,以适应当时社会大家庭解体和大量生产劳动的小家庭出现的需要。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几乎可以说是上海民居的典型样本。后来的新式里弄住宅着重于进一步明确划分使用功能,包括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卫生设备、燃气灶。房子前面的墙很低,有一个小院子。建筑外观倾向于现代西方风格,适合经济收入较富裕的市民。
胡同的宽度在早期的石库门巷住宅群中一般只有三米左右,但在人力车普及后扩大到四米左右。后期由于需要考虑汽车的进出,一些新式车道被扩大到五六米。但这绝不是普遍现象,因为对于居民来说,享受如此宽敞的巷子,必然是以高昂的房租为代价的。
横跨车道的高架投影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上海的弄堂建筑有两大特色:亭子和临街建筑。凉亭位于一楼和二楼之间或二楼和三楼之间,往往在厨房的上方,楼梯的转弯处。房间低矮局促,夏天闷热。和这个比起来,这个临街建筑稍微好一点,但是在弄堂的上部空间(还有几个位于弄堂里),好像悬浮在空中,有点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