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对盛唐诗风的影响
1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唐代诗人的漫游与诗歌的文学形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无疑与唐代社会的繁荣所带来的文人心态密不可分。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也是中国最繁荣的社会。唐朝建立后,平定了周边少数民族,建立了统一的政权,经济从隋朝的大衰落中恢复过来。再加上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政治,国力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顶峰。强大的国力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极其有利的环境。唐朝贞观的统治加速了始于隋朝的南北文化交融的进程。唐朝统治者对待外国人的态度,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融。
?唐代文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的社会,普遍养成了自信的心态,抱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着更加瑰丽的胸怀、气度和抱负。唐代的许多文人,除了自信之外,还有高傲的性格:李白、葛、、谢安,他们都希望在世界上取得伟大的成就。画一幅麒麟阁,如朝明光宫。”岑参认为“一个三十多岁的丈夫不富有,他能整天守着他的笔和砚台吗?"王昌龄说:"黄河身披金甲,百战不退,破楼兰不还。“正是他们身上这种高傲自信的性格,让他们有希望进入统治阶层,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学者的这种心态促使他们为科学研究奔走。但唐代的科研之路是残酷的,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走上了另一条路,即通过漫游人间带来的功名或在边塞为军队建功立业,以获得统治者的认同。就这样,随着追名逐利的漫游之风,许多诗人走遍全国,遍游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到边塞,入名城。当然,追名逐利的漫游并不是漫游的唯一原因。诗人的好游侠,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偏爱,对李白那样的道家的追求,也是漫游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只能说,唐代诗人的漫游生活是在以追名逐利为主线的漫游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们良好的游侠情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神仙道教的信仰。
?唐代诗人的漫游主要是在开元、天宝时期。盛唐漫游诗人中,李白最为著名。有过漫游经历的诗人还有杜甫、高适、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崔豪、李杰、祖勇。李白的漫游经历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川中时期。李白大约18岁时,隐居在大矿山读书。在大矿山的几年里,他游历了其他县,到过剑阁和子洲。20岁游成都,开元十二年(724)游峨眉山,秋下平羌河至禹州。第二次是被征到长安之前。开元十三年春,李白出东至夔门,“离别亲人,远游”(《上安州裴昶传》),东至洞庭、庐山、金陵、扬州,东至越南,后西行,梦呓过襄阳,游览如海,不久定居湖北安陆。在安陆结婚后,经过江夏、襄阳、洛阳,北上太原。三是“还钱”之后。天宝元年(742年),李白被召至北京拜翰林,不久即被朝中权贵所灭。天宝以“还钱”为名被迫离开长安三年,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大漫游。他沿黄河东行,来到洛阳,遇到了与梁、宋同行的33岁的杜甫,又见到了高适。他们三个怀念过去,登上现场喝了酒。杜甫的漫游生活是在他35岁进入长安之前。杜甫20岁南下吴越,24岁回到洛阳,升任秀才。第二年,他东渡齐国和赵国。30岁回到洛阳,为偃师建房,在那里结婚,往返于偃师和洛阳之间。33岁那年,我在洛阳遇到了刚刚被“还钱”的李白。他们随梁宋游历,结识高适,不久北上齐鲁,历历登泰山。高适也是20岁左右去了长安,因为失意回到了梁宋。他在梁宋国待了十年,后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北上积玉门拜访赵岩,后又回到宋朝。天宝三年,李白、杜甫随梁宋游历,高适与他们相遇,成为挚友。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豪饮,登上讲台,不远万里来到山东单身父亲的琴台。秋天,高适离开宋亮去了楚国。直到天宝八年(749)被举荐为官,才结束了他的流浪生活。40岁之前,孟浩然南游姜、项,北游幽州。他曾待在洛阳,游历越南。开元十六年(728)入长安,为诗坛立下汗马功劳。然后南下吴越,以示对山川的眷恋。王昌龄曾北行至和龙边境。崔豪、李奇、祖雍做官前都有过北上幽燕贺龙、南下荆楚吴越的经历。被诬告脱衣的王之涣,也过着游遍大江南北,结交名臣的生活。
2
?唐代漫游诗人在漫游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边塞诗、游仙诗、友人诗等诸多题材,几乎涵盖了漫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诗中有许多成为千古名篇,为确立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创作不同题材诗歌的过程中,漫游诗人也促进了唐诗情感风格的形成。唐代以前的诗歌发展到魏晋时期,基本具备了那个时代诗歌的风格。南北朝时,南方诗歌“重于雅”,北方诗歌“重于性情”[1]。隋初唐时期,特别是初唐贞观诗坛进一步发展后,南北诗风趋于融合,盛唐时期,诗歌由南文学向北文学清新绮丽。
?这种风格的唐诗的成熟与唐代漫游诗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漫游诗人对唐诗风格的影响很大,这与其性格气质密切相关。诗人的漫游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非凡的个性和气质。李白洒脱、高傲、独立,杜甫生性刚强勇敢,清高自负,狂放不羁,王昌龄性格豪爽,喜侠,孟浩然孤傲高洁,自得其乐,王之涣“豪爽大方”,崔豪有侠客的习惯。正是诗人这种高傲自信的性格和气质,使他们志存高远。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享受山水,求仙崇道,他们选择了流浪。追求功名的诗人在抱负未实现时以漫游寻求入世的机会,在贬谪时以漫游发泄怨恨。
?诗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和气质是他们在漫游生活中不断塑造的,这使他们能够以浩然之气写出崇高的诗篇。当李白离开故乡东陆再次漫游时,他把自己的悲愤寄托在初入长安时对成功的不成功的追求上,意思是世道艰难险阻,入世难如登高蜀道,叹道“唉,我怎么能对那些从来不会吃亏的达官贵人卑躬屈膝呢”(《梦里登天目山》)。他表达了“既然上天给了人才,就让它就业吧!”在《入酒》中,又写出了借酒消愁的澎湃激情,如奔流的豪迈气势和力量。高适豪放的诗风也是“刚好符合他的性格”。最能体现他的性格气质、极富个性的作品是开元二十六年(738)他首次北游后所作的《葛炎行》。诗中充满了豪迈浑厚的力量,整部作品洋溢着男子汉大丈夫的豪爽气息,诗中还对将领进行了批判。杜甫第一次到山东时(开元二十三年),写了《望岳》。他的主体意识与泰山的高大形象融为一体,显示了杜甫的远大志向和宇宙的宽广胸怀。
?其他游子诗人基于自身的气质和个性,在诗歌中体现出非凡的气度和志气,形成了风格凛然的诗风。王昌龄有“使龙城飞,不教呼玛花阴山”的磅礴之气(《两堤》上篇),王之涣也有“黄河远在白云之上,孤城山”(《凉州二首》上篇),崔豪又不失“黄鹤不返土,白云永无他飞”的豪迈之趣(《黄鹤楼》)。当然,除了漫游中诗人自身的性格气质对唐诗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外,漫游中诗人之间性格气质的相互影响也对唐诗风格的形成起着作用。杜甫仰慕高适的人格气质,对他有生命力的诗歌感兴趣,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后来的“车店”类似于高适的“葛炎行”[3
?流浪诗人促进了唐诗的成熟,同时也造就了唐诗光明灿烂的一面。唐诗的风格体现在其雄壮、壮丽、浪漫、悲壮、慷慨的风格上,而欢快明亮的唐诗则主要体现在其自然明丽的神韵和清新优美的意象上。漫游诗人对唐诗明艳风格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和飘逸闲适的快乐心境上。
?李白是这种诗风的集大成者。李白的气质,既有狂放不羁,又有酣畅淋漓,自由自适。正是他的酣畅淋漓和自由变通,使他创作了大量具有清新淡雅韵味的诗歌。李白的这类作品主要存在于他的山水诗、游仙诗和怀古诗中。他在山水诗中,把漫游生活中所见的一切自然之物,只要是赏心悦目的,美的,酣畅淋漓的,清新明亮的,都写了下来,还赋予了它们特殊的审美感受和对生命的一瞬间的感悟。他的诗《峨眉山月歌》说:“峨眉山半月秋色,倒映平羌河水。晚上清溪去三峡,我想你,不见渝州。”《登庐山五老峰》诗中说:“庐山东南五老峰,切出天上金芙蓉。九江的美可以扎起来,我就窝在这里。”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寻仙崇道期间,道教神秘空灵的顿悟使李白的感情放荡不羁。他把思想集中在虚幻的境界上,写了许多欢快优美的游仙诗。比如《古风》(十九)说,“西岳莲花山。一路眼冒金星。素手莲。一失足成千古恨。霓裳拖着一条宽腰带。飞向天堂。邀请我去爬云台。高一玮舒晴。带着它离开。明驾洪远眺洛阳河。去找胡兵。流血和蔓延的杂草。豺狼加冕。”《望焦山疏山》也说:“石壁望松疏,今在青天。安德鲁有五道彩虹,把天空当作一座长桥。若神仙爱我,举手做个手势。”在他的缅怀诗中,他所表达的意志也是他明确写下的,以生动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
?孟浩然、崔豪、李奇等流浪诗人也为唐诗明丽的诗风做出了巨大贡献。孟浩然漫游吴越水乡时所作的诗,表现了他的轻情与山水的交融,体现了清远质朴、一望无际的明秀诗风。《建德河上一夜泊》使自己的孤情野逸,河清月近,而《泛舟西野》则使自己的轻逸勃发,写出了清纯飘逸的情怀。崔豪、祖勇漫游南方时,都有充满南方风情的诗歌。崔豪的《四长歌》(上篇)明快典雅,叙事中不乏耳目一新的特色。祖勇的《江南South of the江南》在乡愁中也蕴含着明朗明亮的江南情调。
?总之,漫游诗人对唐诗的诗风影响很大,他们由北到南的漫游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他们在漫游生活中创作的许多具有风格和鲜明诗风的诗歌,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在漫游生活之外的创作,也影响了唐代许多诗人的创作。他们不仅促成了这种诗风的形成,而且与唐代大多数诗人一起将这种诗风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