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的中文报纸用繁体而不用简体?

见证中国文字史上的巨变--著名语言学家林涛教授访谈录。

●新闻联播记者:荆玉晶李伟

三月的北京,淡淡的阳光透着春天的气息,海棠树上的红蕾在膨胀。在燕南园,在一片花潮的阴影下,住着著名语言学家、中文系教授林涛先生,他曾参与制定汉字简化方案。29日,记者在《简化字方案》颁布50周年之际,走访了他,问了一些问题。

汉字简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繁体字本身就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大大简化了沿用了几千年的繁体字。很多人对这样的举动感到不解。

对此,林涛教授强调,简化汉字是正确的途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他解释说,其实在漫长的历史中,汉字的简化一直在缓慢进行,从未停止过。简化字以俗字的身份广泛用于非正式文体,在民间广为流传。20世纪初,中国迎来了思想大解放,“俗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更加频繁。20世纪3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和李嘉瑞先生合编的《宋元以来常用字表》,反映了简化字一千年来的发展。当时很多学者提出简化汉字;国民政府教育部也颁布了《常用语音词汇》,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简化字...种种现象表明,汉字的简化是大势所趋,是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步,不是专家或政府强制的。1956国务院颁布简化字方案,只是对过去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固定,将不被认为是“正常字”的简化字归入“正常字”行列,并不是政治行为。

简体字给生活带来便利。

在过去的50年里,简化字的推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林老师回忆,简化字推行一年后,著名社会学家胡乔木先生激动地说,简化字解放了小学生!因为简体字简单明了,容易识别,小学生学汉字就容易多了。方便,容易识别和交流,可以说是简化字最大的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的文盲率不断下降,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简化字的贡献不容忽视。

记者不禁发问:要了解中国灿烂的古典文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一些古籍;当繁体字的历史真的变成了“历史”,简体字会不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林先生笑了笑:“其实当我们真正举起一本古书的时候,会发现真正阻碍我们理解的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必要的古汉语词汇、语法、常识。”毕竟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有着明确而广泛的联系,识别繁体字并不难。

汉字简化中的错误

据林涛教授介绍,50年代中期,条件不是很好,也不具备详细讨论、详细论证的条件。在大跃进左倾思潮的影响下,这项工作没有经过十分严谨的论证就做得太快,使得第一批简化字略多,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有些汉字简单的同音字替换,在使用时往往会让人混淆;有些汉字简化后改了偏旁部首,和其他汉字有点类似,人一不小心就经常出错。这些都是当时没有想到的,现在因为使用广泛,纠正起来非常困难。对此,林教授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他说,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但不能急躁。要认真进行科学论证,逐步做好这项科研项目,使汉字简化更加科学规范。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大陆已经实行了简化字,而港台仍然使用繁体字。联合国也通过了一项决议。2008年以后,联合国使用的所有中文都将是中国大陆实施规范的简化字。说到这里,林老师告诉我们:“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的工作太左,太快,导致外界有一些阻力。这确实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疏漏。但是,汉字的简化确实是一个大趋势。相信以后我们修改这个方案后,港台对简化字会越来越有把握。联合国对简化字的重视也说明我们的大方向是对的,简化字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

最后,林老师还告诉我们,北京大学在简化字的讨论和宣传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批著名的语言学家参与了该方案的研究和讨论,王力先生等人也参与了该方案的最终投票。北大作为民主和科学的排头兵,对简化字的宣传对简化字的顺利推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