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信息?
第二次:明朝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郑和回国十天后第二次下西洋。主要游览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马拉加、纳木里、格利(今印度最南端)、锡兰、克孜(今印度西南海岸)、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八年夏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布施锡兰山的佛寺,立碑为文,使之永久。碑文中记载“金银用于织金、纺宝、香炉、花瓶、内外灯烛等。,又赐佛寺为依托,惟世可鉴。”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克里镇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用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雕刻而成,是中斯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第三次:明朝永乐七年到永乐九年(公元1409-1411)。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10年)九月,“宦官郑和、王景弘等人奉命率领二万七千余官兵,驾四十八号海波到各国悬赏。”(费信《兴茶圣兰》)这一次,我们还是从刘家岗起航去福建开阳。日历国家"...宦官郑和下令古里、曼拉贾、苏门答腊(腊)、阿鲁(今苏门答腊中西部)、格利、爪哇、暹罗、占城、克直、阿巴丹(今印度殷虹婷巴丹)、小克(葛)兰、纳努里。(《明实录》卷八十三)永乐九年六月六日(公元1411七月六日),郑和回京。郑和下西洋时,上了锡兰山,其王“亚列库乃”辱国不恭,欲害太平,睡掉。亚历山大苦奈尔不向邻国低头,屡次邀其劫使,无不苦。”(《史明·鲁》卷一一六)这一次,郑和在回国途中专程访问锡兰,他派了五万军队去抢劫郑和的船只。郑和不畏艰险,率领2000大军抄小路,活捉了亚历克·库奈及其家族首领。回国后,他向朝鲜献俘。他的大臣们主张杀死他。为了维护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成祖“可怜他的无知”,下令将他释放,给他衣食,并让他的国家的圣人再次成为国王。海外一听,就服气了,但郑和“有识兵学战的聪明智慧”。在遇到巨大风险时,他沉着冷静,迅速决定了克敌制胜的策略,有着大将的风范。
第四次:明朝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公元1413-1415)。郑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东南亚和南亚,去了古里又回来了。邻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得到了加强。而成祖则说“远者犹未备服”(《明史·葫芦谟传》),于是命令郑和航海到阿拉伯——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派宦官郑和等人去给的贾、爪哇、占城、苏门答腊一腊、阿鲁、克孜、古里、南博里、彭亨(今马来西亚河口)、吉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加依勒、葫芦茅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舍姆岛)和比拉。(《史明录》卷134))这次出使,郑和亲自到Xi师洋大清真寺聘请回文哈三重为翻译,马欢也担任翻译。据马欢《瀛雅胜览》一书记载,此行共有63艘宝船,最大的一艘长44英尺,宽18英尺,中间一艘长37英尺,宽15英尺。一共27670人,规模还是很大的。永乐十一年十月起航(公元1413),七月八日回国(公元1412年八月)。
第五次:明朝永乐十五年至永乐十七年(公元1417-1419)。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起航。到占城、爪哇岛、马拉加、锡兰、克孜、古里、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拉萨(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穆古杜树(今摩加迪沙)、马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布拉瓦、胡鲁毛斯、苏禄、彭亨、沙里湾泥等地。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1465438+2009年八月八日)回国。
在这次出访中,马拉加、古里、爪哇、占城、锡兰、尤山、马林等19个国家派出使节进贡、辞官,命郑和等人随行,并送给各国国王祁进沙罗彩绸等物。在高知国王柯一立的要求下,他被赐以玉玺,他国家的山被命名为镇国山。明成祖亲自为它题词,以示友好。
第六次:明朝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年(公元1421—1422)。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将赫鲁晓夫等16国的使节遣送回国。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三月三日)正月三十日,送“郑和等赠诸王”,并有16国使臣随行。这次去的地方有占城、暹罗、马拉加、邦格兰(孟加拉)、锡兰、古里、阿丹(阿拉伯半岛)、佐法尔、拉萨、尤山、克孜、木古都舒、布拉瓦等地。去过很多国家,大部分都是分组的。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八月十八日归还。
第七次:明朝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1—1433)。明宣德六年,明成祖、仁宗去世。郑鹤年已60岁,仍率领27550人的船队出航。“历过的所有20个国家,如胡鲁毛斯、锡兰山、古里、拉曼加、克孜、布拉哇、古牧独树、南布利、苏门答腊、拉萨、尤山、阿鲁、甘巴利、阿丹、左法尔、珠布(索)和盖勒,以及旧港宣传部,都有过不同的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