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启示是什么?
《呐喊》是现代作家鲁迅写的短篇小说集。包括鲁迅先生从1918到1922写的14篇短篇小说。由北京新潮社于1923年首次出版,现收录于《鲁迅全集》第1卷。这本小说集真实地描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社会生活。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开始和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过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生动的笔触和“画眼”“写魂”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反映了19年底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旧的封建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民众的心声。它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上的地位。
扩展数据写入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荡,人民生活艰难。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逐渐确立了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路线,而青年鲁迅则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鲁迅也意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对此作出了回应,于是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工作,不久随政府迁至北京。
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窃取革命成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鲁迅曾希望能为教育的革新出一份力,但却无所事事,内心极度孤独和压抑。于是他想“喊”和“聊以慰藉这位在孤独中奔跑的勇者,让他不惧前人。”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又陆续写了十几篇短篇小说。1923年,鲁迅把1918写到1922。
作者鲁迅曾说:“既然是哭,当然要听旨意。”所以《呐喊》是一部听从革命先驱指挥的作品,也就是服从五四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服从文学”。
内容介绍:
《呐喊》的主题,主要是针对现代世界一直挥之不去的中国古代的“铁房子”风格。《狂人日记》对这个古老的中国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并得出“传统吃人”的结论。这部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从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的角度否定了吃人。
《狂人日记》中“食人”的目的是治病或救人。尤其是在人肉可以入药这个问题上,作者鲁迅并没有批评其“无知”。
因为鲁迅认为,即使有效,也就如同吃人吃死人真的能拯救暂时的疾病和饥饿一样,绝对不能做——因为这是对人性的败坏,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在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里,“很难见到真人。”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鲁迅把传统中国的恶上升到损害人类根本价值的高度,给予了最严厉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启蒙和救亡,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相互矛盾和冲突。因此,《狂人日记》的重点在于价值理性所联结的启蒙。
一件小事,一个鸭子的喜剧,兔子和猫,社交剧等。《呐喊》中没有那么激烈的矛盾冲突,内容相对轻松。看起来和《呐喊》关系不大,风格和主题也和集子里的其他小说相差甚远,但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呼唤人的尊严,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
《一件小事》讴歌世俗视野中小人物的灵魂也可以高大;《兔与猫》等作品充满童趣。他们以儿童天真的天性和特殊的体验事物的视角,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对他人友好、同情和帮助弱者、为被扼杀的生命复仇的情感。
与之前的小说不同,这些小说更多的是从正面表达生命的价值,为挣扎中的人们树立希望和目标。
小说的语言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开创了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在他的小说中,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都是在吸收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语言和外国语言表现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鲁迅的艺术语言精炼、纯粹、生动、真实、质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