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中历史复习

浅谈初中历史的复习策略

复习课的特点

与新教学不同,复习课有三个特点:一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施高层次的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复习方法一定要新颖,复习课不能重复。复习老师要善于标新立异,给学生新的不同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再次,在复习课中,要集中精力多讲多练,讲练结合,细致适当,明确重点、难点和不足,提高复习效率。

初中历史复习经常面临的问题是:第一,如何避免复习课对新教学的简单重复;二是如何突出重点,避免挂漏;三是如何避免陷入难题怪圈。在复习课上,可以避免常规的做法,即老师先主导复习,学生加强训练,最后达标。可以先测试,针对学生错误多的地方设计题目,让学生提高自己,然后老师重点拨一拨,梳理一下,形成知识网络,再进行标准测试。

从历年中考历史试题谈历史复习

从历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发现,试题难度对学生考试成绩影响不大。从试题难度来看,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复习历史的基础知识,中考历史试题也逐渐由客观变为主观。在复习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强调几个答案,要答全要点。今年一般。

历史复习过程中主体能力的培养

历史在中考所有课程中并不占高分,所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复习历史。所以要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不仅要看书,还要学会总结,这样才能理清线索,整合知识点和考点,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培养学生构建历史学科体系的能力。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由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构成的有机整体,反映了历史概念的相互联系、历史运动过程、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始于知识要素。知识要素是最基本的单位,知识点是由几个知识要素组成的。

一个人必须识字。中考历史涉及面很广,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代、近现代史。不如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僵化干巴巴的历史知识,会事半功倍。这里要求学生全面阅读书籍,而不是略读:1。读大标题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2.看题目提示,找到课本上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3.看看课内和课后的思考问题来寻找答案或者从课上得到一些启发。同时也要看,画,问,写,看内容,画知识点,发现问题,写问题。这是对学生复习的基本要求。

第二,要善于归纳。归纳法是指将众多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种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不一定依赖于老师。成绩好的同学,很大程度上是善于“学其道”的。它们总结得很好,思路清晰,简单明了,效果自然不一般。

第三,整理线索,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通过对课本的分类,整理出课本内容的纵向和横向线索,形成知识网络,可以是整个中国史,也可以是世界史,也可以是逐步整理出来的知识网络。

第四,要巧妙答题。回答问题时仔细审题很重要,以免粗心和过于紧张顾此失彼。回答要简明扼要,同时注意规范和顺序。最后建议,写一篇历史短论文的时候,要时刻关注:1。观点明确,集中讨论,不泛泛而谈;2.联系历史事实,详细阐述观点;3.文本应该流畅,清晰,有逻辑性。

正确处理历史复习中的三个关系

1.重点、难点与知识的关系

复习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复习中只注重“点”而不注重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①注意复习的广度。要把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一一研究,特别要注意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所谓“非重点内容”。单元复习结束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用列表或图表的方式列出单元的知识结构网络。②注重重点的复习和难点的突破。要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就要面面俱到,同时要克服在每个细节上平均发力的做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突出重点,就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分析一个重点,不遗余力地深挖,直到揭示其核心和本质。

2.教与学的关系

中考复习要有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调节功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在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要求教师:①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灌输为主动探索未知历史问题的本质,反对死记硬背、缺乏理解的不良学习行为;②对学徒进行必要的学习指导,采用章节复习和单元复习的方法。

3.说、练、评的关系

说、练、评是复习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在总复习阶段,由于历史内容广,复习任务重,课时紧,讲课往往会犯“满堂灌”的错误。但强化训练往往会陷入“题海误区”。对于大量的习题,有些老师只是看似通过参考答案来增加复习课的密度,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主张:

(1)集约化。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处理课本的主要形式,但绝不是对课本的泛泛重复,而应力求讲出新意。提倡精读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把力量用在刀刃上,打开思路,促进理解,启迪思维,提供事例,消化教材,深化教材,理解教材,出版教材,让学生自己检查。这三种现象必须纠正,因为“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目的。

②精细化。“实践”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练”要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与精讲有机结合,但“练”要适度,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性,要注重质量,避免频繁次数,题海战术,猜题,抄题。

(3)认真修正,认真评价。一堂高质量的讲座和评估课往往比许多简单的书面练习有更多的好处。要求老师做好充分准备。每次考试后,教师都要认真分析考试情况,对不同内容、不同题型、不同能力要求水平、不同解题方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都要心中有数,从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要登记每次考试的成绩,知其进退,因材施教。点评要及时,重点总结考试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分析错误产生的根源,传授纠正和克服错误的对策。评价时,不要简单地回答问题,而要努力在一个问题上多加练习,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纵横联系,举一反三,深化复习。结合具体试题和学生答题情况有机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考以能力为本位,鼓励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各种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与当前热点问题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析,尤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科技,关注环保。开阔视野,结合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获得的新概念、新理论、新信息、新知识,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理解这些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通中考题型解题方法,搞好单元训练,穿插专题讲座,注重图、文、表的综合运用,体现在教学套路和考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