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泉书院的历史沿革
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周仁魁重修,并拨官田充实经费,故改名烈山书院,取炎帝出生地之意(《帝世纪》曰:“神农,又名夔坤,发源于烈山。”)。
嘉庆二年(1797),知县赵建书房。他看到县城里有水,水发源于罗晓山西麓的支脉山脉,从东南流向西北,贯穿全境。历史悠久,一语双关,即“山下有泉,泉为水源。学者若能如涓涓春水,可博采众长。”
道光五年(1825),知县沈道宽将校区迁至北城(今高上坪)外的射击场,并新建校区。“据绵湖在县城(衡阳)东四十里,县以湖命名,故院以县命名”,遂命名为“绵湖书院”。
咸丰五、六年(1855,1856),棉湖书院毁于战乱,荒废。咸丰末年,都市士绅万将棉湖旧料“收回”,建在景泉书院旧址。
同治二年(1863),万将书院迁回原址,更名为济泉书院。此后,净泉书院不断发展。当时书院有272亩学田,每年租548石资助。著名的山区领导人是安仁珠元和宁乡王开卓。
光绪三十年(1904),孟光荣和热心改革的学者提议将玉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私立音乐团体高中。
1928年3月,为支援陵县“三月暴动”,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攻克陵县。革命军团部设在毛泽东住宿和工作的井泉书院,并在井泉书院前的大草坪举行千人群众大会,宣传革命真理。
1928年4月,为协调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部署并亲自指挥了城西接龙桥封锁。
1928年至1938年,朱德、陈毅、萧克、彭、滕、张、、等人率部到陵县开展革命活动,均在景泉书院住宿和工作。
1928年秋,书院因兵荒马乱被烧毁,只剩下后楼,由书院各方恢复,继续办学。
1949解放后,书院成为县大队、县妇联等单位的办公地址。1961,农业局,水产局,县招待所用。
1968年,陵县县委按同治年间原貌恢复了吉泉书院,1970年竣工。同时,在书院左侧还建有“毛泽东在鄢陵县革命活动陈列馆”,展示了、朱德、陈毅、彭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工农红军在鄢陵县的革命活动和在凤县的革命斗争。1977年9月5日,郭沫若亲笔题写展馆名称。
1984年,玉泉书院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炎陵县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玉泉书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公布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玉泉书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7期间,县财政投入23.7万元对玉泉书院进行全面修缮,更新展览内容。
2002年,玉泉学院主楼的瓷砖表面被重新覆盖。
2003年完成了书院前坪路廊柱的水泥硬化、维修和粉刷。
2011年,吉泉书院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定为全国革命遗址,是株洲市唯一被确定为一级精品遗址的单位。
2013年,吉泉书院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