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西建筑有什么区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同一个建筑从建造到废弃都有不同的意义。L.I .凯恩诗意地写道,让我们时光倒流,回到金字塔建造的日子,听听劳动现场飞扬的尘土中传来的热情的劳动号角声。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字塔已经完全建成,塔身洋溢着无声的感情。从这种无声的感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表达的渴望,这种渴望在铺设第一块石头之前就存在了。石头本身没有感情,但一旦人们把它作为建筑材料来建造自己的纪念建筑,它就有了感情、欲望和历史。如果我们这样去感受古典建筑的存在,就真的感受到了它的历史。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人们往往会感到怀旧。在所有的怀旧情怀中,建筑是最容易让人思考的东西。人们流连于古建筑,甚至是建筑的废墟中,悼念和思考着古老的情怀。

这里可以比较一下中西建筑的历史,这是以观念为先,这样就形成了中西建筑的巨大差异。李云·何澄指出,“从金字塔时代起,西方人就把这座建筑视为永久的纪念碑,所以他们尽最大努力来完成这项工作。陵墓、寺庙和教堂都服务于一个永恒的世界。所以在建筑态度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完成那些被认为是思想上不朽的经年累月甚至几代人的作品。”而且“自古以来,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当作永久的丰碑,也从来没有号召人们为一个永恒的世界而努力。无论是房子还是整个城市都是陈旧的、毁坏的或者不再适合当时的要求的,那就干脆废弃重建。历史上,除了唐朝和清朝,几乎所有的开国国王都重建了新的宫殿和都城。所以这也体现在建筑历史保护的理念上。如前所述,西方的建筑主要以石头为主,所以其保护体现在对原物的绝对性上,且不说古希腊罗马遗址的保护,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乃至19世纪以后建造的建筑,甚至意大利有5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都采取了原物保护的政策,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尤其是对其基本的立面和结构;而在中国,“秦汉留下的构筑物已经看不到了”,甚至很多现存的著名建筑也不再是“留下的构筑物”。因此,我们在中国的建筑中,如寺庙、亭台楼阁中,经常可以看到“建于”的字样,由此产生了“重建”、“古迹”等许多似是而非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