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木偶戏的由来
孝义木偶戏最初是独立编班,后来与皮影戏结合组成班社,即“灯影班”。光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始演戏,俗称“七紧八慢九慢”。早些年,群众说:“白天木偶作怪,晚上牛皮变精。”孝义木偶社的表演形式多样,有“两形三声”之称,即木偶和皮影,还有皮腔、腔和晋剧三声。
明清时期是孝义布袋戏的鼎盛时期,全国有60多个布袋戏社。清末民初,孝义木偶戏仍保持着繁荣的局面,后逐渐衰落。解放前夕,孝义能正常演出的木偶社只有两三个,而且质量低,演技差。1956,孝义皮影艺术团成立,赋予孝义木偶戏新的生命。65438-0975年移植现代戏《草原上的红花》参加全国演出,排练了大量优秀剧目。1989年小艺木偶戏赴英国进行对外交流演出,1997年参与《英雄出少年》《克拉传奇》等木偶电视剧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