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有哪些重要人物出生或做出过重大贡献?无论哪个领域。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贡献的补充细节;
划时代的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工作对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有很大的影响。
1879年3月14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在瑞士度过了青春。1900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后失业。经过两年的努力,我在伯尔尼的专利局找到了一份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历史性贡献都是在这里完成的。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应邀回到德国,担任英国皇家威廉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1933希特勒上台时,爱因斯坦因为是犹太人,坚决捍卫民主,第一次受到迫害,被迫迁往美国普林斯顿。1940美国国籍。1955四月18死于普林斯顿。
19世纪后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新的实验结果冲击了自伽利略、牛顿以来建立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以洛伦茨为代表的老一辈理论物理学家,试图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内解决旧理论与新事实的矛盾。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重新审视了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抛弃了一些众所周知但不正确的概念,在理论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主要成就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的开创性贡献之一是量子理论的发展。量子理论是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解决黑体辐射光谱的假说。他认为物体发出辐射时释放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但是,大多数人,包括普朗克本人,都不敢把能量不连续的概念再往前迈一步,甚至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将其纳入经典物理体系。爱因斯坦的态度则截然不同。他预见到量子理论将带来的不是一个小的修正,而是整个物理学的根本变化。他把量子理论向前推了一步,用量子概念分析了辐射的传播和吸收,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完整地解释了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的经验规律,从而动摇了光波理论的正统地位。光量子的概念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光同时具有涨落和粒子的性质(现在俗称二象性),这直接为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建立和随后量子力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这项工作获得了1921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爱因斯坦将量子理论推广到物体内部的振动,成功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与温度变化的关系。1916年,他继续发展量子理论,从玻尔的量子跃迁概念推导出黑体辐射。在这项研究中,他将统计物理学的概念与量子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自发辐射和受激发射的概念。从量子论的基础到受激发射的概念,对天体物理,尤其是理论天体物理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方面——恒星大气理论是建立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他一生事业的象征。他在1905年发表的题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中,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他根据惯性参考系的相对性和光速不变性,改造了经典物理学中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它否认绝对静态空间的存在和同时性概念的绝对性。在这个系统中,移动的标尺应该缩短,移动的时钟应该变慢。狭义相对论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揭示了能量和质量的关系。著名的关系式E = MC 2成了打开核能理论的金钥匙。核能的发现终于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量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能天体物理现象被发现,狭义相对论成为解释这一现象的基本理论工具。
狭义相对论成立后,爱因斯坦开始致力于引力理论的研究。像他建立狭义相对论的工作一样,他抓住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事实,即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之比是一个与物理性质无关的普适常数。据此,他提出了对等原则。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在1915建立了一个与牛顿的引力理论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从一开始就和天文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义相对论的一系列关键测试都是在宇宙的“实验室”里完成的。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水星近日点的(异常)岁差,解开了多年来天文学未解之谜。同时,他得出结论,光应该在引力场中弯曲。爱丁顿等人通过1919年的日食观测证实了这一预言。62年后的1978年,测得射电脉冲星双星PSR1913+16的周期变化。很多人认为它完全符合引力波阻尼理论做出的预言,可能是广义相对论的又一有力证明。在强引力场的情况下,广义相对论有很多独特的结论。比如,根据广义相对论,《奥本海默》预言,核能耗尽后,如果质量足够大,恒星必然会演化成黑洞。1967年脉冲星被发现并确认为中子星后,人们才意识到天空中确实存在强场天体。现在,天鹅座X-1被认为是一个黑洞。这些都构成了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是目前天体物理学最活跃的分支之一。
没有什么比他的宇宙论更能代表爱因斯坦对天文学的巨大影响了。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后,立即转向宇宙的研究。1917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宇宙的论文,这是一篇基于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研究。像许多次他用一篇论文开始一个领域一样,这篇论文宣布了相对论的诞生。虽然60多年过去了,但本文介绍的许多概念仍然充满活力。在探索宇宙中,爱因斯坦首先指出无限宇宙与牛顿理论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内在矛盾。原则上,根据牛顿力学,无限宇宙这个物理系统的动力学是不能成立的。从牛顿理论和无限宇宙出发,根本无法得到一个自洽的宇宙模型。所以,一定是:要么修改牛顿的理论,要么修改无限空间的概念,或者两者都有。爱因斯坦放弃了传统的三维欧几里得宇宙几何的无限性。根据广义相对论,他建立了一个静态的、有限的、自洽的动态宇宙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就其空间延伸而言是一个封闭的连续区域。这个连续区域的体积是有限的,但它是一个弯曲的封闭体,所以没有边界。
爱因斯坦在宇宙学研究中引入了用动力学建立宇宙模型的方法,引入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而且他认为宇宙的体积是无限还是有限的问题,只能靠科学而不是靠信仰来解决。这种崇尚科学的态度,继承了哥白尼等人开创的科学探索精神。他曾说:“科学研究可以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他对宇宙学的研究就体现了这种反对迷信的精神。所以,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他的宇宙观,大家都不得不承认,爱因斯坦在宇宙学上也写下了非常光辉的一页。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杨振宁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当中都非常响亮。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领奖台,全世界的中国人都为自己的同胞在世界科学殿堂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
"自杨振宁以来,中国人民在国际科学舞台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继杨振宁和李政道之后以1976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教授这样说。
杨振宁,男,1922,安徽合肥人。他的父亲杨武之在美国学习数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担任数学教授。他是将现代西方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之一。聪明的天赋,加上家庭的影响,让杨振宁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兴趣广泛。中学时,他对父亲说:“我长大了要拿诺贝尔奖!”
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杨武之任教的清华大学被迫南迁长沙,并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临时大学。日军攻占南京后,临时大学撤至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也和他的父母长途跋涉来到昆明。他读完高二,还没进高三就考上了国立西南联大。当时全国最大的教育中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聚集了众多各学科的著名教授,形成了一个辉煌的教师群体。在这里,杨振宁得到了名师的悉心指导。他在吴大猷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学士论文。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研究生院深造,在王竹溪教授的指导下学习统计物理,并获得硕士学位。
65438年至0945年,杨振宁以“留美公派学生”的身份赴美,寻找自己仰慕的物理学大师E·费米教授,并成为费米主持的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班的博士生,结识了后来被称为“氢弹之父”的E·泰勒教授。受费米影响,在泰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并于1948获得博士学位。被大学录用后,他留校当了一年老师。1949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955到1966在那里担任教授。1966起,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物理学教授,并担任新成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在理论物理方面,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
他的最高成就是在1954年与R·L·米尔斯* *,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现代规范场的基础。被全世界物理学家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是继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爱因斯坦引力场理论、狄拉克量子理论之后最重要的物理理论。
杨振宁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在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从而推翻了原本认为适用于所有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定律”。而这个“宇称守恒定律”原本被认为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因此,他们获得了1957诺贝尔物理学奖。一项科学成果在发表后的第二年获得诺贝尔奖,这还是第一次。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做出了广泛的贡献,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他还在理论结构和现象学分析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他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风格:独立和创造性,深远的视野。他近年来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杨-巴克斯特方程受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密切关注,成为最热门的研究课题。
杨-米尔斯规范场、宇称守恒定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被认为是杨振宁工作的三项成果,达到了世纪水平。
除了诺奖,杨振宁还获得了1980的拉姆福德奖,1986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3的美国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的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美国哲学学会成立于1743,是一个享有盛誉的国际学术组织。在其700名成员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有100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代表了社会的最高荣誉。这个学会的执行官说,杨振宁被授予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是因为“杨振宁教授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杰出设计师。”他与李政道的合作和他与米尔斯的合作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的一个深远的和根本性的贡献”。
费城的富兰克林学院是美国最权威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该学院授予杨振宁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是美国最高科学奖(25万美元)。杨振宁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物理学家。该学院的声明称赞杨振宁的研究工作“对20世纪下半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人类提供了对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的理解”,并表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已经排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必将对后代产生类似的影响”。
为表彰杨振宁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部门还报请国际组织批准,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3421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邀请他为委员;香港中文大学聘请他为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也聘请他为名誉教授。
杨振宁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1971年夏访问中国,是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华人学者。这次访问打开了中美之间关闭了20多年的科学之门。在中美建交过程中,他作为全美华人协会主席,参与并发起了“全美华人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委员会”,以一颗赤子之心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而努力铺路。他深知科技和教育是强国之本,经常就科技和教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人才培养、科技体制等问题发表独到见解。他几乎每年都去中国做演讲,介绍自己读书、教学、科研的经验。他对中国的年轻一代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开阔视野,博学多才,融汇中西,培养自己的风格,发挥自己的特长,做有价值的工作,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组织了CEEC(与中国的学术交流会议),并资助中国学者继续深造。他还推动香港实业家刘永玲先生设立了“伊利达青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学奖”和“陈省身数学奖”,并在倡议创建中建立了许多学术研究机构。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并致力于中国的繁荣。他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一个物理学家的成就。
杨振宁曾说:“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中国人自卑的心理。”在杨振宁之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大量中国人缺乏自信,认为中国人不擅长政治、经济、科技,诺奖等奖项与中国人遥不可及。是杨振宁用自己的成绩敲掉了中国人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在心理上战胜了自己,敢于和西方人竞争自己的缺点。
杨振宁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