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致富,清政府将数百名幼童送往美国留学。它为什么强行召回他们?

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创办了一家生产军火的小厂,这通常被视为清朝洋务运动的开端。此后,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张之洞等汉族大臣的指导下,清政府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轰轰烈烈的自富运动。

虽然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这场自我强加的富民运动远未结束。因为,从1872开始,清政府就派出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就是所谓的“幼童赴美留学”计划。这一项目培养的现代人才,在甲午战争后仍在为强国梦而奋斗。

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洋务运动的开端。

一、内忧外患下的人才问题

1850年代的清政府可以说是内外交困。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举起反清大旗,率领太平军高歌北上,一路攻城,定都南京,与清政府共治大江,成为对峙局面。

再看看西方人,他们也没闲着。1856年,英法联军在天津登陆后,一路向北,北京随即沦陷,圆明园被焚毁。今天,圆明园的废墟仍然讲述着那段耻辱的历史。

内忧外患的局面,让清政府不可能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那样,若无其事地“坐视不管”。统治者开始仔细思考:国家如何才能强大起来,有效抵御外敌入侵和内部动乱?

圆明园遗址

自我提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西方技术虽然先进,但不能把中国军工企业都留给外国人。要实现自我提升,首先要靠自己培养自己的才能,才能尽快摆脱以貌取人的被动局面。

说到这,问题就出来了。如何培养国内人才?由于清政府教育和科技落后,只能派遣学生到西方获取“真经”。那派谁去?怎么发?

1865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回国近10年的洪榕,被曾国藩推荐到江苏巡抚丁日昌手下工作。这个中国人,见识了西方的高等教育和先进技术,一心要送同胞去美国深造。1870年,容闳向丁日昌和曾国藩建议,政府应选派幼童赴美留学。曾国藩和李鸿章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在1871年派学生到朝廷留学。朝廷最终批准了此事,“幼童在美”计划正式启动。

留学生之父洪榕

第二,去西方求自强,求真理。

8月1872,11,轮船的汽笛声响彻上海码头,第一批留美学生即将踏上求学之路。按照计划,在1872-1875这四年间,清政府将派出四批幼童赴美,每批30名幼童,一***120人,大部分都是10岁出头。在美国学习的少年儿童由主管陈兰斌和翻译陪同。副主管洪榕已提前一个月赴美处理相关事宜。

留美学生监督陈兰斌

轮船在旧金山靠岸,在这片陌生的异乡,年幼的孩子们开始了他们的留学生涯。为了快速克服语言障碍,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年幼的孩子被分配到美国家庭生活。他们很快克服了语言障碍,成功地进入了各地的中学。1880有数十名优秀的国际学生成功考取美国顶尖大学,其中耶鲁22人,麻省理工8人,哥伦比亚大学3人,哈佛大学1人。那时,中国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进入大学后,这群中国留学生自然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随后美国总统格兰特也接见了他们。

詹天佑也被耶鲁大学录取了。

进入大学后,中国学生被这个新世界震惊了。他们很快接受了美国学生的生活方式,参加了各种大学活动,甚至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子。很多学生也开始信仰基督教,把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奉为真理。可以说,他们完全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

在这些学生中,涌现出了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蔡廷堪、北洋大学校长、清政府外交部长梁敦彦等杰出人才,以及工程师、律师、政府官员、教育家等。

三、不完善的留学之旅

派遣留学生对清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相对于开办军工厂、工商企业等自强措施,留学是向西方学习最彻底的途径。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绕不过去。学生真的可以只学技术不学思想吗?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不可能的。想象一下,一个10出头的孩子,已经在美国接受了完整的中学和大学教育。西方的文化和思想怎么可能不进入他的头脑?

然而在19世纪的中国,传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留美留学生不读四书五经,丢了辫子改信新教,简直是捅了清政府一刀!

作者Thomas,E. LaFargue)清末留学美国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影响了幼儿的命运。1880期间,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生排华暴力事件。种族歧视和排外是美国历史的遗产,但这种排华暴力为清政府内部的保守势力提供了绝佳的借口。他们借此机会强烈批评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强烈要求撤回所有在美留学生。虽然容闳等人叫嚣着要取消撤回留美学生的要求,但清政府决心撤回所有留美学生。

原来按照规定,幼儿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要旅行两年,15年后才可以回国。即使在1872,第一批去美国留学的幼童也没能完成学业。1881,他们和其他三组幼儿一起被强制召回。除了少数幼童在美国因病去世,坚持不回国外,大部分学生都是被迫完成学业的。120幼儿中,只有詹天佑等人顺利取得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