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两次战争是什么?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1,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战争、朝鲜半岛战争、中日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年底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照中国的历法,1894,战争爆发的时间是甲午战争,所以称为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接连溃败,被迫向宗主国清朝求援。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人蓄谋已久,清朝仓促应战,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下,中国清政府于1895年4月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另一方面,使日本的国力更加强大,为其成为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简称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全面战争。

抗战时间从1931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结束,十四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此后,他们在华北和上海制造事端,挑起战争,而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防止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65438+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重庆国民政府于65438年2月9日正式对日宣战。8月1945日,日本向盟军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抗击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扩展数据:

两场战争的主要战役介绍;

1,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于9月15日在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举行,是日本驱逐朝鲜清朝势力的决战。

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兵力16000余人,防守清军兵力约13000人。清政府虽从各地调遣兵马前往平壤,但除了连长陆率两营骑兵于13年9月到达益州外,其余均进展缓慢。

日军于9月15日完成部署,随即发起进攻。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清军在船桥击退了日军,日军攻占了平壤北部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亭。

后来清军弃辎重仓惶撤退。回来的路上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没有防守支撑点可依靠,伤亡惨重。到9月24日,清军全部回国,日军大获全胜。

15年9月的平壤之战,与17年9月的黄海海战一起,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从此,日军在战场上占据主动,开始在中国快速推进。

平壤之战中,山东费城的杰出将领左面对友军溃逃、敌军步步紧逼的局面,坚决抵抗,直至壮烈牺牲。而叶志超却弃城而逃,奔袭500里,致使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2.淞沪之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会战,日本第二次上海事变)是抗日战争中中日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次会战。

松湖之战始于8月1937日13。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将日军入侵方向由北向南改为东向西进行长期作战,主动在上海进行反击。

中日双方约654.38+0万兵力投入战斗,战斗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2个旅20多万人,宣布伤亡4万多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87师、88师、148师、62旅80多万人,自己统计伤亡30万。

淞沪之战,日军因国民党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对中国来说,这场战役标志着两国未宣战的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华”的计划。

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