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背景:1976 10文革在粉碎“四人帮”时结束,但当时中共中央主要是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政策,维护和坚持了“左”的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徘徊向前。1978真理标准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主要内容: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决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回顾和总结新时期29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了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广阔、思想内容深刻的精辟概括。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
全会把思想路线拨乱反正。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突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判了“两个凡是”政策,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
从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会议在充分肯定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伟大作用的同时,强调要从科学体系上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不能照搬照抄,不能搞“两个凡是”。
否则,党和国家就会失去活力,党和国家就会灭亡。全会指出:“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和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
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参考以上内容?百度百科-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