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专家指点港币兑人民币历史走势。

今年人民币加速升值。2月4日65438,人民币对港元汇率中间价报100.643: 100,创去年7月20日汇改以来新高。虽然随后两天人民币对港币汇率略有回调,但仍处于昨日水平。

100.669: 100高。上周用港币65,438+000去银行只能兑换人民币98.85元。港币自12以来首次超过人民币,成为最近很多市民热议的话题。

建国50多年来,人民币对港元汇率经历了大起大落。曾经,广州市民对港币的态度是“正常”,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

80年代初,外汇券买电器便宜一半。

很多老广州应该还记得,解放初期,港币还在广州流通。因为当时人民币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信用,直到一两年后中国人民银行以1到10000的价格重新发行新版人民币并收回旧版人民币,人民币才逐渐在群众中建立起信用,港币的价值也从此被广州人遗忘。陈锦鸿是我行的老银行家,20世纪50年代曾在中国工商银行工作。尽管如此,在60年代,他和当时很多普通人一样,对港币和人民币的兑换价格并不太了解。长期以来,只有中国银行能够从事私人结售汇业务,其他银行的工作人员很少有机会接触外汇。

“那时候港币在广州是不能花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港币长什么样,更别说港币和人民币的汇率了。”据广州老一辈华侨的回忆,上世纪50年代确立的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是42.7: 100,持续了很多年。"

家住华侨新村附近的卢淑芬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港币兑人民币的汇率。露姐的爷爷和爸爸早年被迫从广州到香港打工。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他们几乎是靠他们在香港的父亲寄回的汇款生存的。父亲每个月汇100港币回家,母亲都会去银行取42.7元,顺便拿到相应的汇款卡。

那时候陆姐还小,依稀记得汇款卡上印着粮票、购物券,或者几斤食用油、食品。那时候的汇款卡不仅可以买油、买面,还可以买自行车、衣服推车。“那时候如果没有汇款卡,很多东西都不能用钱买。”后来人民币逐渐升值。到了70年代中后期,人民币兑港币汇率飙升至20∶100,港币越来越不值钱。许多海外华人对此也非常担心。

公务员习覃先生告诉记者,1985他被公司派到香港出差,算是较早有机会“旅游”到香港的一批广州市民。届时,凭出境证明,可在银行兑换固定金额的港币。“没记错的话,出境时最多应该兑换1000港币。但当时33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00港币,而当时的工资只有几十元。”刚来香港的时候,秦先生手里没多少钱,单位也不想花几百港币的补贴。当时只是路过金店,没有买。

秦先生说,其实改革开放以后,广州的物资供应品种已经逐渐丰富。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发行了外汇券,凭着兑换凭证可以去友谊商店购买一些紧缺的东西,所以外汇券的实际使用价值远高于同等价值的人民币。秦先生回忆,在友谊商店和中国大饭店门前,外汇券里的黑市兑换价大概是1:1.8(最高的时候是1:2)。买高档进口家电时,兑换券比人民币便宜50%~80%,但买进口烟、饮料和一些日用品时,就便宜了1000。

1993后悔过早抛港币。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郑琳表示,她对港元的看法与长辈不同。郑潇的叔叔在香港,他的家人每年春节都会回广州探亲。郑琳回忆说,过年前,她就开始每天数叔叔回来的时间,因为他的回来不仅会带来很多好吃的巧克力、奶粉和漂亮的衣服,更重要的是,叔叔总是很大方,每次都给100港币,还会给郑潇很多一元和两元的小硬币放在存钱罐里。“港币五颜六色,特别好看。”郑琳说,新年过后,当她拿出五颜六色的港币,抬起头向同学炫耀时,孩子们的眼睛突然集体亮了起来。新年过后,郑琳拿着小红包里的港币,和父亲以60: 100的价格换成了人民币。据我妈说,我爸会把换来的港币全部给有办法的朋友,以略高于官方的价格换成人民币。“大人说每100港币可以比银行多兑换六七元人民币。”

1993之前,人民币汇率一直高于港币。但1993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行汇改,取消外汇券。1年内,人民币对人民币8.4元跌至1美元,随后美元终于超越人民币价格。当时港币兑人民币黑市价格跌至100: 140。郑琳的母亲也抱怨父亲太“心急”,早早就把港币全部换成人民币。那时候,郑琳的表哥在香港上大学。那时候留学外汇额度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手续还比较麻烦。为了省事,郑潇的父亲私下找了熟人帮忙兑换港币。

今天,香港商店爱接受人民币。

时光飞逝,快到2006年的圣诞节了。

近年来,每逢香港年末大甩卖,“血拼”香港已成为白领林箐必不可少的节目。“以前有几万港币现金,每次花很多钱都有信用卡,然后在香港把我的人民币全部兑换成港币,这样就可以一直拿回来了!”

林箐说,几年前去香港之前,他会去银行兑换一些港币,但现在他没有去银行兑换。下次去香港,他会找当地的兑换店把人民币换成港币。林箐说,虽然现在银行兑换外汇很简单,但她懒得排队换钱。

上周中国银行港币上市纸币售价为98.85元,100港币只能兑换98.85元。12年来,港币第一次和人民币持平!林箐去香港开会和购物。他发现香港越来越多的店铺开始收人民币,有的店铺以港币1: 1的平价收人民币。她在激光电器商店买了一部5000元的手机。人民币标价4950元,港币标价5000元。“用人民币比港币便宜!”林箐非常高兴。

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最新规定,如果将境内居民在港澳地区购汇的指导限额由原来的等值65438美元+0,000元提高到半年内出境,每人每次可购汇等值3000美元;出境半年以上(含半年)的,每人每次可购汇等值5000美元。而且个人出境后消费超过购汇额度的,也可以允许回国后办理购汇手续。“这对普通游客来说已经足够了。”

30年没有汇款卡买不到紧俏商品

1957-65438+2月,侨户凭银行的“汇款凭证”到华侨商店领取购物卡,按汇款总额的15%购买专供和紧缺商品,可跨月购买,全省通用。海外华人店铺出售商品时逐一登记,满了就收回购物卡,按月上报省商务厅。

银行汇出汇款时,会根据人民币金额出具汇款供应证明。1960、65438+10月,省人民银行印制了面额分别为1元、5元、10元、40元、50元、100元的“汇款增加商品供应证”,用于全省商品配给供应。还印制了“华侨专用商品供应证”,用于供应一般商品。华侨商店出售商品时,剪下相应的票值,按月集中管理收取。

1962年7月,“华侨专用商品供应证”由省华侨专用商品供应公司统一印制,由银行根据外汇金额发给收款人。使用期限为1年,仅限在市内使用。华侨商店供货时剪票,按月集中管理收取。1963各种汇款卡可以互相兑换,供应部门可以通过退票的方式互相结算物资。1978省华侨公司统一印制“汇款商品供应证”,由银行签发,限在本市使用,期限为1年。粮油票由市粮食局返还,其他商品票由国务院华侨公司返还,规定当年发行返还率不得低于60%。

7月1982、1日,我省发行新版汇款卡,包括5元、10元、30元、50元、100元五种面额。服务期2年,要求退票率达到70%以上。1984广州自行印制汇款卡,7月1988取消汇款卡粮油配给,每张百元面额汇款卡粮油票视同10购物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