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赉诺尔地区的历史文化

古墓扎赉诺尔石板墓、拓跋鲜卑古墓扎赉诺尔遗址、莫古山旧石器遗址、灵泉小孤山旧石器遗址、砂子山新石器遗址、辽代古城遗址、小河口遗址、扎赉诺尔煤矿机械修理厂遗址、九号井遗址、俄式建筑群、五个警察墓、土尾山阵地遗址等等。蘑菇山日军攻防遗址、日式建筑、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猛犸象化石、柔毛犀牛化石、灵泉小孤山植物化石等拓跋鲜卑古墓。

古墓位于扎曲北部达兰额洛木河古道东岸的斜坡上。发现于1959,有300多座古墓,属于东汉拓跋鲜卑墓葬。到1984 * * *共出土文物450余件,包括陶器、铁器、铜器、鹿金匾等。,对研究鲜卑起源有重要价值。2003年,在原有墓葬旁发现了大量墓葬。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古城遗址

辽代古城遗址2处。其中一处,位于达兰-额洛木河东岸,距离鲜卑古墓500米,1960年发现,古城中间有一个平台,高约1.5米,现仅存东墙,城内遗迹众多。2003年,在乌尔逊河口发现一座辽代古城遗址,仅有部分残墙、陶片、石器、瓷片、钱币、饰品等。散见于地表,附近有墓葬,初步考证为皮北河古城。

蘑菇山旧石器遗址

该遗址位于城西北2公里处,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石大瑶文化向北传播发展的结果。出土了石锤、碎片、刮刀和其他石器。可以推断,这里在2万到3万年前就有哺乳动物和鱼类生活,是原始人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场所。

猛犸象化石

1980,扎赉诺尔露天矿发现两个猛犸象骨骼化石。猛犸象为松花江猛犸象,年龄约45岁,生存年代在更新世晚期,33760 1700年前。经过修复,两个猛犸象骨骼化石组合在一起,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骨骼,高4.7米,长9米,门牙长3.1米。它是中国已知最大的猛犸象化石标本,在内蒙古博物馆展出。1984年,在一个露天矿发现了另一具猛犸象骨骼。

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

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遗存位于扎赉诺尔矿务局露天矿区。第一个扎赉诺尔头骨化石从1933被发掘出来后,至今已出土了16个。扎赉诺尔人具有蒙古人种的原始特征,头型属于“宝塔头”,是从小就用带子勒紧头骨使其不发达的结果。据测量,扎赉诺尔青年女性脑容量为1195 ml,中年男性脑容量为1450 ml。进入20世纪后,中国境内大量俄罗斯族和汉族迁入扎赉诺尔地区,蒙、汉、俄民族间最初的相互通婚扩大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语言、习俗、文化、艺术乃至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逐渐出现“三会合一”的文化现象。最直观的首先表现在建筑艺术上,俄罗斯建筑出现在20世纪初的扎赉诺尔,俄罗斯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艺术中也逐渐积累了数百年。改革开放后新建的建筑也突出俄蒙元素,尤其是二子湖度假别墅,是“三元和谐”的典范。木质的建筑风格和点缀其中的蒙古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与融合。从语言上来说,扎赉诺尔区有很多人通晓蒙汉、蒙俄、汉俄三种语言。人们在交谈中有交替使用蒙古语、汉语和俄语的习惯。早餐喝奶茶、吃勒巴和咸菜等饮食习惯,奶茶是蒙古族饮料,勒巴(面包)是俄罗斯人的主食,咸菜是汉族的配菜。居住环境方面,在扎赉诺尔的西山,房屋有土坯和草皮建筑。房间里除了木质天花板和地板,还有壁炉和火炉。后面的烤箱是俄罗斯的设施,烧牛粪是蒙古人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