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青铜叫什么?是真的吗?底座下面有四个字。

青铜手炉,“大明宣德”四字篆书

你这个把手上有明显的铸纹,很可能是假的。

青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广泛使用的手掌取暖工具。《辞海》中有解释,冬天暖手的小火炉,多为铜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青铜手炉退出了生活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青铜手炉频繁出现在书籍、杂志和拍卖行。它丰富奇特的造型和精致华丽的工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一定是一些古董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通过模仿手炉来获利。于是大量假货应运而生,充斥江浙沪为主的古玩市场。笔者在长期收藏手炉的实践中,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归纳出以下鉴别要点,供收藏者参考:

l、宋朝以前没有黄铜和白铜,只有青铜和纯铜。青铜不适合做手炉,以锌为主要元素的纯铜是黄铜,以白铜为主要元素的镍。黄白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心的,我们很难知道,但很清楚,宋代以前的青铜器,除了青铜,都是纯铜的。清朝以后,黄白铜盛行,黄铜比白铜使用得晚。鉴定的时候可以看到手炉的脚。如果有黄铜外露,可以判断清末民国时期的文章。比如紫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有古朴厚重之感,装饰素雅精致,一般能达到明代;比如轻巧精致,多为清代手炉。

2.锈色是古代青铜器特有的美,也是鉴别手炉的重点。常见的锈色有绿锈、红锈、黑锈、紫锈。锈色的种类和深浅不能作为真伪的依据,这与地理环境和铜的成分有关。所有的假锈,不管什么颜色,用带碱的开水一刷,就会脱落,露出来;玻璃锈如果是伪造的,可以用烙铁烫一下,造假者会有松香和胶水的味道,但真的不会变;如果锈是用盐水和卤水锻造的,可以在舌头上舔一下,有咸味的都是锻造的。而且假锈深浅不一,无法与本体融合。用手搓的时候没有滑滑的感觉。

3.手炉基本都是手工制作,大部分仿制品都是铸造的。我们可以从底脚与炉体的焊缝和炉盖网孔的工作方式来区分。

4.最重要的是,手炉的花纹是手工雕刻的,也叫“铜雕”。进铜笔画呈V字形,上宽下尖,偶有刀滑。每幅画都有不同的浓淡(包括小圆凿和圆点),口部与平面的结合处干净、平整、锐利,精细的画可以做成丝绸。清代中后期,吉娃娃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尤其是咸丰、同治年间,吉娃娃在青铜器上达到顶峰。所以做工图案饱满的精美工艺品,基本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5.从仿冒的手炉来看,模仿名家的很常见。不仅要注意笔法的形式和字体,还要注意工艺的精细程度,特别是炉盖的花纹是否达到精细的程度,笔法是否又写实。它的工艺不达标,一定是赝品。

铜手炉的鉴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明白款

明清时期著名的青铜手炉主要是由张、潘凤祥和这些著名的工匠制作的。大部分字都是刻在炉底中间的。字体刻有小篆,真迹苍劲自然,流畅洒脱,篆刻者看似舒适。仿字体死板、粗糙、生硬、浅弱。

在上述品牌中,带有“张”字样的青铜手炉较为常见,可见张的品牌比其他品牌更响亮。

张,明末浙江嘉兴人。他做的青铜炉,堪比当时史大彬做的那个茶壶,在当时被称为“大壶、响炉”。张制作铜手炉,材质为水磨紫铜,纯铜,可塑性好。张制作的铜制手炉,是用锤打工艺制作的。用手工打磨和机械打磨一样,让人感觉细腻、润泽、如玉。他做的铜炉胎体厚实,手感明显,但炉盖特别薄,炉盖与炉体完美缝合,自然自成一体。炉盖上的雕刻工艺十分精湛,雕刻出的图案精美绝伦,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2看材料

明清时期,名家制作的青铜手炉多采用纯水紫铜和紫红铜。一个好的铜手炉必须由一个好的工人制作。它的装饰工艺不可能是普通的铜做的,只有好的材料才有好的可塑性。清代中后期以后,很多铜炉都是仿明名炉。由于材料的限制,大部分是黄铜和白铜,工匠的手艺较低。所以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仿铜炉,工艺粗糙,形制不规则。炉盖与炉体结合不紧密,间隙大。

3看工艺

青铜手炉的制作工艺融合了其他艺术品。有镀金,镀银,镶嵌,雕刻,雕刻,错金错银,打,磨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的,没有多年的生产经验和娴熟的技能是做不好的。

4看纹饰

稀有罕见的青铜手炉,其装饰花纹也十分罕见。明代青铜手炉的装饰纹样主要体现在炉盖上,包括花卉、几何图案、人物等。花纹细密稀疏。明代青铜手炉的纹饰不仅在炉盖上流行,在炉身上也较少,人物、山水、动物的纹饰也比清代少。到了清代,青铜手炉更流行满器纹饰,纹饰显得繁复精细。除了花卉、几何图形和文字的装饰图案外,山水人物和动物的装饰图案也更受欢迎。

5看包浆

明代的铜手炉,材质为紫铜和铜,所以经过几百年的使用,其包浆颜色有光泽,红紫、红黄,漆面呈黑色。清代的青铜手炉,材质为黄铜和白铜,包浆干燥,没有光泽。清代青铜手炉的包浆颜色显然不是明代铜手炉的包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