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心的历史

虽然点心不是广东人发明的,但一定是广东人把它发扬光大,传遍了全世界。

“点心”一词最初的意思是饿的时候吃一点,后来演变成“吃一点”的意思。

早在2500年前,楚辞中就已有记载。从历代的一些诗词或生活记录中得知,今天的小吃大多是由古代小吃逐渐演变改进而来的;然而,当时使用的名称并不为现代人所熟悉。

点心的兴盛时期真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当时满清后裔不用工作,所以整天在吃喝的地方闲逛,导致餐馆的茶室数量急剧增加。在激烈的竞争下,各大茶室和餐厅各自推出了不同的点心和蛋糕,使得本来就五花八门的点心和蛋糕更加五花八门。当时甚至有一种说法叫“标准的点心馅都是发的”。以“虾饺”为例。标准的馅料应该是“80%生虾仁,两成熟虾仁,20.5%肥猪肉,20.5%肉丝”,用薄纸袋包好,当然“蒸熟即食”才算上品。另一种马路小吃“山竹牛肉”,要用“一斤碎牛肉加二两肥猪肉,配陈皮丝、姜末、胡椒粉、菱角粉”揉成牛肉丸。只有蒸的时候,才能没有汁液,陈皮浓郁爽口。但是,现代人想什么都吃好,材料要看得见。所以虾饺早就换成了原来的鲜虾,而且不剁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