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什么时候萌芽的?茶具和饮茶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而真正的茶道:盛于唐代,盛于宋代。饮茶方法史上的四大变革:1,煎煮;2、喝汤法;3、研磨饮用;4.全叶酿造法。我从网上给你找了一段。有兴趣可以看看:在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茶具”是指采茶、蒸茶、定型、烘干、封口、计数的工具,而“茶具”是指点火、煮茶、焙茶、磨茶、量茶、捧水、取水、滤水、计数。可见,唐代的“茶具”基本上与现在的茶具无关,但唐代“茶具”的一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茶具。唐代的“茶具”和“茶具”名称一直延续到北宋,蔡襄在写《茶记》时仍称饮茶器具为“茶具”。南宋时,老沈曼安写《茶具图》时,将过去称为“茶具”的饮茶器具改名为“茶具”,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的茶具,从古代到唐宋,是一个制作和完善的过程;从唐宋到现在,基本上是逐渐精简的,即从采茶、制茶、储茶、沏茶、饮茶等器具,到饮茶器具。茶具的这种发展规律,与中国几千年来饮茶方法的演变,即煎煮-煲汤-冲泡-浸泡的方法密切相关。煎茶是最早的饮茶方法。在原始社会,当人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可食用时,就吃茶叶。这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不是为了享受茶的色、香、味,所以不是茶饮料。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消暑解渴,还能振奋精神,治疗多种疾病时,茶开始脱离食物。熬制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阶段。喝汤法是喝茶的第二阶段。从春秋战国到汉代,茶由药变为饮。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如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是茶叶“可以煮成汤喝”,也就是说煮茶时要加入小米和调料,做成粥。到了唐代,这种饮酒方法还在使用。在煎煮和喝汤两个阶段,农业文明色彩浓厚,中国茶文化尚未形成,采茶器具更为重要,而制茶、饮茶器具多为器具混合。由于茶具处于萌芽和缓慢发展阶段,茶具文化处于朦胧阶段。冲泡是喝茶的第三个阶段。碾饮法大致出现在三国时期,盛行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三国时期,魏人张仪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采叶做饼。老叶曼,蛋糕做好后,用米饭糊上。要煮茶,先把它烤红,捣碎,放在瓷里,盖好汤,用葱、姜、橙má o做,喝了醒酒不眠。”这里说的很清楚,当时采集的茶叶要先做成饼,喝的时候再烤,捣成粉,煮。这和今天喝砖茶基本一样。但此时用汤冲泡的茶,仍需掺入葱、姜、橙,可见从喝汤过渡到冲泡饮用的痕迹。到了唐代,陆羽反对在茶中加入其他香料,强调要以茶的原味来品茶。炒茶时只需加盐,但要求“不能带走茶的味道”。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茶”。到了宋代,主要是冲泡茶叶,喝汤的方式除了偏远的地方,很少见到。从唐代流行的“炒茶法”到宋代流行的“点茶法”,也可以看到磨饮法逐渐确立的过程。成熟的制茶方法涉及到采茶、制茶、储茶、沏茶、饮茶等复杂的程序。茶具自然很多,而且分工很具体,使用很有讲究。至此,茶文化和茶具文化已经形成并达到一个高峰。泡法是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称为全叶冲泡法。这种方法是为了在春季采集茶树的嫩芽,烘焙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整叶冲泡。散茶品质优良,喝起来很爽。炒绿茶从唐代就有了,到了明代,制茶的方法主要是做散茶,饮用的方法基本是全叶冲泡。这和今天流行的喝茶方法是一样的。泡法强调的是饮茶过程本身的功能,之前冲泡法的茶具自然省了不少。泡茶逐渐流行,是中国茶文化和茶具文化逐渐深入的过程。从历史上看,从古代到唐宋,茶具的出现和逐渐完善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唐宋茶具之复杂,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反映。唐宋以后,茶具的逐渐简化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越来越方便,饮茶行为越来越普遍,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