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作文素材
杨振宁的作文素材:1 1。
杨振宁获得理科学士学位毕业后,考入科学研究所物理系进行研究生学习。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合大学北方学院的研究生宿舍。他的室友是凌宁、金启华和顾振超,黄坤和张守廉偶尔会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在一起,在简陋的房间里交谈讨论,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
2.阳门长子
作为杨的父母,制定了一些吸引人的规则来鼓励他的弟弟妹妹们更多地学习:在一天中,谁学习好,听妈妈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闹事,就给谁一个红点,反之亦然。在周末,谁有三个红点,谁就会得到奖励——他将骑自行车带它去昆明看电影。
3.一个伟大的老师和一个伟大的学徒
杨振宁在联大物理系读书时,给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过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给著名学者吴教授上过二年级电磁学课,给研究过广义相对论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上过力学课。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授的那些人之外,他的父亲杨武之对他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学校,当杨振宁遇到不懂的问题和难以处理的事情时,他总是去数学系的办公室向他的父亲寻求建议。
杨振宁也多次说过:“联大对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大学毕业时,选择了“用群论研究多原子的振动”作为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他的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学习时受到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指导,并对统计物理产生了兴趣。1944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做他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他的指导下,他成功地写下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就是其中之一。王竹溪教授1983去世,杨振宁发来慰问电称,“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是受竹溪老师影响的。”还回忆说:“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吴先生和王先生指导的两个方向——对称性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听了马世军教授的课后开始关注“场论”,对形变物体的热力学也很感兴趣。
1957 65438+2月10,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都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在斯德哥尔摩获得了诺奖。在此之前,曾写信给,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性原理和群论的领域,并表示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与吴先生15年前向他介绍的思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杨振宁的作文材料2一个只在私塾读了几年的女人,在儿子6岁前就教会了他认识3000个单词。这个女人一定非常聪明。杨振宁被这样一位母亲所启迪。一位78岁的大科学家回忆自己没有接受过任何新式学校教育的母亲,令人感动。
“我妈1896,安徽合肥人。她年轻的时候裹过脚。到了民国,她又把它们放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而是畸形脚。每次看到她的脚,我都很难过。她在一所私立学校学习了几年。我认识的第一个3000字是我妈教的。当时父亲在芝加哥大学读书,只有我和母亲住在一起。我见过很多像我妈这样的老派女性,我很佩服她们。他们受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并对这些伦理道德有着坚定的信念。今天有人会认为这种信仰是愚忠孝,但如果抛弃了这种价值观,这种所谓愚忠孝的力量是无穷的。
“所以,对一个比她年轻的男人或女人来说,我认为这种强烈的意志正在逐渐消失,因为整个世界都在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所以你要问我,我妈除了把我养大,教我3000字,还留给了我什么?我想她留下的是让我明白坚强意志的信念,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
杨振宁作文材料3杨振宁七岁来到清华校园,在这里生活了八年。当时附属小学叫成智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他不是最守纪律的孩子。据他自己说,他爬过清华的每一棵树。
中学在毛纺胡同,也就是现在的北京31中学。那所学校不到300名学生。当时,杨武之,一位北京大学数学教授的父亲,已经知道他的儿子有很强的数学学习能力。如果他教他的儿子分析几何和微积分,他的儿子会学得很快,这将使他非常高兴。但他没有这么做。相反,他让雷海宗教授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的暑假介绍一名历史系学生给杨振宁教授《孟子》。所以在中学时,杨振宁就能背诵《孟子》的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他没有培养儿子在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能让儿子下17块,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比如“上下千年,一脉延绵”“中国男人,中国男人……”诸如此类。
杨振宁经常翻看他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语和德语数学书。因为外语基础不够,具体的我看不懂。每次我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别着急。”
上课学习时,杨振宁喜欢东张西望。他曾经读过埃迪写的《神秘的宇宙》,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发现的一些新物理的一些现象和理论。他立刻被激起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回到家就跟爸爸妈妈开玩笑,说以后要拿诺贝尔奖。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夏天,杨振宁离家赴美留学。那个清晨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陪我坐人力车从昆明西北角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去巫家坝机场的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恋恋不舍,我妈却很淡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两个人都很平静。道别后,我上了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初,我能看见父亲从窗口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被人群推到了远处。车上有很多去美国的同学。当我说话时,我的注意力转移到飞行路线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等了一个多小时,车始终没有启动。突然旁边一个美国人示意我往窗外看,突然我发现爸爸还在那里等着!他身材瘦削,穿着长袍,前额的头发已经变成了灰色。看到他焦急的脸,我忍了一上午的眼泪,我控制不住自己。”
“1928到1945这17年,是我和父亲经常在一起的时候,是我从小到大的阶段。古人说父母有养育子女的恩典。现在我不谈这个,但我觉得它的哲学是有永恒价值的。父亲向我介绍了现代数学的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四十年后,杨振宁写道,“我的大多数物理学同事对数学持功利主义态度。也许是因为父亲的影响,我更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美丽和力量;它具有战术上的独创性和灵活性,以及战略上的才能和远见。而且,奇迹中的奇迹,它的一些奇妙概念,其实就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子之别是人生中最合逻辑、最忧郁、最难忘的分别。
这次,我去了阳关三次,唱遍了千千。23岁的杨振宁可能没有想到,他真的在12岁时实现了自己的笑话,获得了中国人的第一个诺奖。
杨振宁作文素材4 1944,在国立西南联大读了六年,杨振宁教了一年中学,教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里的一个女同学,叫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后来她成了杨振宁的妻子。
当杨振宁出国时,她并没有爱上杜致礼。但她的美丽和优雅的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年后,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普林斯顿唯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不期而遇,两人都感到“触电”了。他们后来想,这恐怕是前世的姻缘吧。
这段婚姻不仅给了杨一生的幸福,还意外地将她似乎要分开一辈子的公公婆婆在14春秋的岁月里带到了一起。成为国战史上的一首黄昏情歌。
1948年底,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怀着上刑场的心情上战场,战败被俘,两次用砖头砸头,自杀未遂。当蒋介石得到这个消息时,他禁不住哭了。但没想到,杜将军进了* * *生产党的监狱。没几年就彻底“红”了,被1957第一批特赦释放。蒋介石受辱大怒,杜之妻及其子女不得出入台省。曹秀清带着婆婆和五个孩子,在台北生活很尴尬。为了实现蒋介石诏书的承诺,曹秀清找了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情况,但都失败了。
1957,曹秀清突然收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来信。他说:“你的‘老朋友’写信给我。他很关心你,想念你们母子的安危。”曹秀清突然意识到“一个老朋友”是她的丈夫杜·余明,她非常想念他。
曹秀清知道她只能取道美国去见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台湾省当局提出了去美国探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关心”:“杜的妻儿不得再离台!”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送曹秀清去秋官石林。见面时,宋美龄握着她的手说:“杜夫人,祝贺您的女婿获得诺贝尔奖。你应该去美国看看他!”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龄接着说:“杜夫人,我希望你从美国回来后,把杨振宁带回台湾省,请他协助江主席反攻大陆。”这时,蒋介石也进屋问:“孩子们怎么样了?身体怎么样?”
多亏了她的女婿,曹秀清终于被允许去美国探亲半年。如果他在截止日期后没有返回,他将被罚款一大笔钱。为了防止意外,台湾省不允许她带孩子,专门找了两个职位相当高的人做担保人。从65438到0959,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回到台湾省。
杜出狱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大陆与他团聚。然而,曹秀清一直心存疑虑。她老公是个窝囊废,还支持别人,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照丈夫的性格,他真的会留在内地。于是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勉强自己。当她终于意识到让丈夫在内地扎根并不是权宜之计时,她于6月1963回到北京,愿意和丈夫过清贫的生活。回国前,她听说大陆物资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什么样的冰箱可以储存食物,于是达夫从美国带回了一件豪华的家用电器。在血与烟的海洋中战斗了大半辈子的杜,怎么也没想到,家里因为政治原因造成的夫妻隔绝,会因为身体原因被一个诺奖化解。
杨振宁作文材料5杨振宁于1922年6月+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国护照上出生日期被误写成65438年6月+0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到一岁,父亲杨武之公费出国留学美国。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多年,教了他3000个字。杨振宁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认识的单词加起来,估计不会超过那个数字的两倍。”
1928杨振宁6岁的时候,他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到他就问他有没有学习。他说他已经读过了。你读过哪些书?读《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全背了。杨振宁回忆说:“我父亲然后问我这本书是什么意思,我根本无法解释。不过,我记得他给了我一支笔,我从来没见过。”
杨振宁上小学时,他的数学和语文成绩很好。中学毕业前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在1938,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并获准公费赴美留学。他于1945赴美入读芝加哥大学,并于1948获得博士学位。
65438-0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与李政道合作研究粒子物理。在此期间,他遇到了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和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使困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的诺奖演讲中说:“当时,物理学家发现他们的处境就像一个人在黑暗的房间里摸索出路。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一定有一扇门能让他走出困境。但是在哪个方向?”原来那个方向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做出了广泛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除了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杨振宁还率先和R.L .米尔斯一起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和美国物理学家、诺奖得主R.Baxter. E.Segre一起建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称赞杨振宁是“几十年来世界上三个可以称得上全才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记得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活着就要记住国家的恩惠。”他是1971年夏天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科学家。他说:“作为一名华裔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息息相关的国家架起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觉得应该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点贡献。”
杨振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于中美之间,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接触。他写过两句这样的诗:“云水风雷瞬息万变,物竞天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