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历史渊源

黄梅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黄梅采茶歌就非常流行,并经过宋代民歌的发展和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民间戏曲的雏形。到了明清时期,黄梅县的戏曲风格更加繁荣。明朝崇祯年间,黄梅县令曾维伦在《论黄梅凤娇》中记载“十月是乡戏”。清道光九年,在别季麟的《问花滨水诗》中,对支竹词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阴山多稻葵花,太白湖里捉波。遇今年赏社主,各村唱采茶歌。”

黄梅戏原名采茶调、采种调、黄梅调,后称黄梅戏。樵夫歌中的采茶调,发源于黄梅县阴山区和太白湖畔,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流传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一带的广大地区。邢秀娘、于等一批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梅位于长江北岸。在过去,大部分地形都比河岸低。有句话叫“河水走在房子上,人住在中间”。自然灾害频繁,洪涝灾害更加突出。明洪武十年(1377)至1938年,黄梅县共发生103次特大自然灾害,其中水灾65次,平均每六年发生一次大灾。洪水连年不断,尤其是清乾隆、道光年间。仅乾隆年间,经乾隆皇帝批准的特大洪水就有12次,甲骨文至今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频繁的灾难迫使黄梅人纷纷学习唱黄梅戏,以满足灾难年逃离缺水、箱斗、异地乞讨生存的需要。这极大地促进了黄梅戏从山区向河湖平原地区发展,并辐射到鄂、赣、皖毗邻地区。

从清乾隆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处于发展初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18世纪后期在安徽、湖北和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民间戏剧。其中一支以怀宁县为中心逐渐东移至安徽安庆,称为“怀羌”或“怀调”。这就是今天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剧、三打七曲、管弦乐伴奏四个历史阶段。前三个阶段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清代康熙、乾隆至光绪时期是“三弦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的积累和戏曲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在这一时期,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术家们可以表演200多种戏剧和歌剧,俗称“大本钟36,小曲72”。其中有不少是根据黄梅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如《高精诚》、《高八飞》、《大慈大悲》、《过界岭》。剧目方面,号称“36大剧,72折小戏”。该剧主要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荞麦物语》、关、田贤培等。戏曲多表现农村劳动力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水桶等。

起源并流传于安徽、湖北、江西一带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调,受地方戏曲(青阳调、徽州调)表演的影响,结合莲乡、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一些剧种。进一步发展,它吸收了民间艺术形式“罗汉庄”和庆阳调、徽调的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还有一种从小戏到这种戏的过渡形式,被老艺术家称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一组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戏,有的是被物“串”起来的,有的是被人“串”起来的。“串场”的剧情比小戏更丰富,出现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肖丹、萧声三个小范围。有些老角色需要由郑丹、老盛和老丑来扮演。这就为这部剧的制作创造了条件。民国九年(1920)在《宿松县志》中记载“城在西南,接壤黄梅,梅俗擅演采茶戏,亦称黄梅戏。”最早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戏传统剧目《董永嫖娼》改编成《神仙眷侣》搬上银幕后,黄梅戏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安徽宿松县志》中记载“城在西南,接壤黄梅,梅俗善采茶,又名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关于黄梅戏的词条是:“黄梅戏,戏曲的一种。原名“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徽剧文选序》中写道:“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采茶歌,道光清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理论家周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在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跨越界岭》。毛主席看完戏,疑惑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白梅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被洪水冲到安徽来的!”毛主席也称赞:“你们黄梅人最好演好自己的地方戏。乡土气息很深,很感人,我都成了黄梅佬了。”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黄梅戏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