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的历史文化
考古发现表明,惠安的先民属于闽越族,人们靠海而居,以海为食,是不断文身的习俗。
入宋后,惠安设县,民风淳朴,“自古遗风”。元末,蒙古人定居回族。明初,阿拉伯人从泉州迁到中国的白旗等地。他们带来了自己的信仰和习俗。明朝中后期,日本人陆续漂洋过海,在东南亚各岛国生活,当地民俗逐渐渗透到东道国。所以惠安民俗,不仅沿海地区、山区,城镇、农村都有自己特有的色彩,人们崇拜鬼神,相信巫术、占卜。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民政府强制推行“新生”运动,民国自发发起海关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风尚逐渐趋向文明进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破除旧习,树立新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惠安居住、生活、发展,崇武驼山、东源银楼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就证明了这一点。1987年,土岭安山发现商周文化遗址。在张坂和东源滨水区发现了与人类出现密切相关的更新世大象化石和鹿化石。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惠安才开始有了历史。这一时期古墓众多,多为地下砖房,有券,随葬品也较丰富。至今有许多著名的墓葬,如金招远将军墓、晋安郡王墓、唐代福建观察王超墓、唐家大司徒孙吴墓等。在此期间,建造了许多寺庙,生产了陶瓷。
宋元时期,国内陶瓷业发展迅速,冶铁业也相应兴起。由于经济繁荣,建造了桥梁。据清代《惠安县志》记载,宋代修建桥梁17座,元代修建桥梁4座,均为石制扁梁桥。这是惠安劳动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结晶。
明代,包括惠安在内的福建沿海屡遭倭寇入侵。为巩固海防,先后修建了崇武、连城、东山、浮山、凤味、辋川海滨、惠安县等六座城市和二十三座烟墩,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御设施。今天,这些古城已经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清朝和近代,境内留下了许多人民反帝反封建反殖民的遗迹和革命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县要建立管理机构,落实保护法规,拨出专项资金进行维护。同时,宣传和组织群众保护文物。到1989,全县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近2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馆藏文物近1000件。这些文物反映了惠安县100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