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古往今来,山作为国家的精神象征和民族的文化象征,有其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众所周知,中国有很多名山,各有千秋。位于中国腹地,分为南北两部分的秦岭,具有极其特殊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意义。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秦岭在我们民族和民族文化中有着无与伦比的显著地位。
什么是“祖脉”?简而言之,它就像无尽的源泉,祖先在这里诞生,国家在这里形成,历史在这里开始。辽阔的秦岭,到处都是人。115000年前,蓝田人曾在山谷中繁衍生息,此后半坡人、郧西人、仰韶人都留下了足迹,这里是古人类聚集交融的地方。正如考古学家苏先生所指出的,从宝鸡到伊洛的秦川,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最重要地区,多元而又统一的中华文化基本上是沿着秦岭北麓发展起来的。
多年来,传说流传开来。华胥氏在这里立国繁衍后代;傅在这里发明八卦,打结,记笔记;女娲家在这里揉泥造人,炼石补天;神农在这里尝百草,教百姓种地;轩辕氏在此征讨蚩尤,天下安定;周公旦在礼乐体系中,世界正在回归人心;老聃出谷关到这里,留下了道德经经典...史书上有一句话:“中国相当傲慢,给了也没用。”中华民族在秦岭温暖宽厚的怀抱中,被悄悄孕育,逐渐发展成规模。
一座山脉,半个民族的历史。公元前11世纪,不再为商,定都濠江(今陕西安),建都日期为周。公元前763年,迁都雍(今陕西凤翔),数百年来,秦人凭借庞大富饶的秦岭山脉不断扩张疆域。“秦孝公用尚军,使田源,开异乡,为东乡诸侯。”秦王嬴政,连扫六合,统一中国,称帝,设郡县,修长城,车同轨,书同书,行同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征是专制的,世界将再次混乱。起义军首领刘邦意识到“山东虽乱,秦故里可全能”,“高屋建瓴不如流水”,于是进入关中,与民约法三章,最终决定建立西汉。东汉末年,竞争、融合、动荡持续了400年,直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这种旷日持久的混乱局面才结束,从而迎来了历史上罕见的繁荣。无论山河如何变迁,秦岭依然不爱虚无,默默为朝代提供滋养和屏障。
巍峨的秦岭见证了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的兴衰。Xi安也成为建都时代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迹最丰富的古代政治中心。它承载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坚实、最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维系着我们民族对同根同源的认同和基本情感。
什么是“符号”?总之,它就像群峰之巅,巍然屹立,代表着文化的厚度,文明的高度,精神的温度。墙屹立千里,根基必固。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写在了秦岭。周人在不断探索天人关系的时候,制定了《周礼》“三百礼三千曲礼”。从吉、凶、客、军、细的礼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相应的礼制规定。礼仪活动已经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经学蔚为大观,盛极一时。末代唐朝,佛音悠扬。一是西域龟兹人鸠摩罗什,在秦岭烟霭中潜心翻译,传世佛经94部,共计300多万字。此后,不同流派的高僧辈出,汇聚成中国化的佛教,即禅宗。除了经典,还有更多诗词。王维隐居在辋川,画了一幅“雨后空山,晚秋立”的画。松树林中的月光,小溪中的水晶石,空灵的景色;韩愈遭遇官降,发文“欲为圣人消灾,愿衰而惜老!"!云恒秦岭的家在哪里?大雪阻碍了蓝马的前进。文学史上总有秦岭的痕迹。下至北宋,管雪崛起,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承前启后,开太平万代”的思想激励着后世无数士人为社会鞠躬尽瘁。
山永远不会太高,但宽容是伟大的。秦代南北山麓,泾渭两岸,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汇聚,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文化体系。这里曾经长期存在游牧文明,秦国崛起后,农耕文明时代延续了2000多年。关中文化是其背景。巴蜀、荆楚、中原、西域等文化类型为这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 *描绘了中华文明的壮丽画卷,展现了一个成熟文明的博大、包容和聪明。作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源头和骨架,秦岭的地位不可动摇。
山很大,但精神永存。名山养育人类,人类赋予其精神内涵,古今也不例外。中国人以秦岭为灵感,提炼出“与天地和谐,与日月和谐,与四季和谐,与鬼神和谐”的价值追求。这里儒教位列庙堂,道教崛起于此,佛教无处不在,是“和而不同”精神最生动的展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秦岭出生和死亡,繁荣他们的家庭和建立他们的企业。他们代代相传,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也难以长久。千百年来,秦岭像一位睿智的长者,激励和保护着中华民族。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慎终追远,不忘祖脉,用温暖和尊重精心保护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朽的“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