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4“缅怀张自忠将军”

真正的将军——记张自忠将军

?《纪念张自忠将军》是台湾现代作家梁实秋晚年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回忆,抗战时期,笔者参加全国政协华北视察慰问组,在前线见到了著名爱国将领张自忠。

一、梁实秋与鲁迅的笔战

?梁实秋(1903—1987)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23赴美留学,30年代在《新月》杂志任编辑。他曾经和鲁迅等作家争论过文学的阶级性。他一生致力于英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并以散文著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作家,但很少有像梁实秋那样在很多方面都取得成就的。说到梁实秋的一生,不得不提三件事:雅舍的杂文创作,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与鲁迅的论战。尤其是与鲁迅的论战,是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从65438年到0949年,梁实秋随战败的国民党去了台湾省,然后“消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建国初期,我们是通过鲁迅的文章才知道梁实秋的。鲁迅直言,梁实秋是“一个失去家庭的资本家的走狗”。《鲁迅全集》收录了数十部从教育理念、文学思想、翻译理论乃至人性、政治等方面批判梁实秋的作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这场旷日持久的笔战源于1927。留美归来的梁实秋应复旦荀询之邀,撰写并发表了《卢梭论儿童教育》一文,阐述了他认为文学应表现人性的观点,指出卢梭的教育思想过于功利,不宜提倡。

?但是,鲁迅最崇拜的教育家是卢梭。鲁迅能忍受黑自己偶像的想法吗?

?鲁迅看到这篇文章后,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文章《卢梭与胃口》,对梁实秋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过了两天,还是意犹未尽,鲁迅又写了一篇《文学与流汗》,“鞭打”梁实秋。

?当时梁实秋还只是一个青年学生,而鲁迅已经在文艺界有了相当高的地位。但面对鲁迅连续两篇批评自己的文章,年轻气盛的梁实秋恼羞成怒,赶紧在报上回复:

?“有一种人,就是‘不满现状’。今天有毛病,明天又有毛病,于是有说不完的杂七杂八的感觉。有人开药方,他特别不满意:这药太凉,那药太热;这药太猛,那药太慢。把所有的药方都压低到一无所有,仿佛害怕一旦现状让他满意,他就不会有杂感的出现。”

?文人批评人真是一针见血。

?到了1929,他们之间的争论达到了高潮。我们知道,梁实秋为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他对翻译有自己的看法。1929年鲁迅翻译了卢娜·卡尔斯基的《文学与批评》。读完后,梁实秋批评道:

?“硬译,强译,死译,一些奇怪的句法,读了等于没读。”(论鲁迅的“硬译”)

?鲁迅也马上写了《硬译》《文学课》来反驳。而且在他的影响下,当时文坛上很多支持鲁迅的作家也加入了争论,纷纷把矛头指向梁实秋,却又接连被梁实秋骂得落花流水,冯乃超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鲁迅了解情况后,冷冷一笑,说:“超级嫩。这次我必须这么做。”他马上写了《失去家园的资本家的绝望走狗》,翻译问题直接上升为阶级问题和政治问题。

?此后,他们之间的争论就一发不可收拾,并且一直从文学领域向其他方面扩展。由于他们深厚的个人修养和文化背景,这场论争成为民国文坛上的一件盛事,向世人昭示。

?1936年,鲁迅去世。但这一次,梁实秋作为“终生之敌”没有出声,后来也没有说过鲁迅一句坏话。多年以后,他的女儿去美国读书,才发现父亲制造了这么惊天动地的事件,疑惑地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讨厌鲁迅?”梁实秋垂下眼帘,忧郁地说:“没有仇恨,只是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不同。”

?张自忠是二战期间死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最高级别将领。他是集团军总司令,却亲自带领部队冲在最前面。他在台儿庄与日军浴血奋战,也默默背负了汉奸的名号。在1940的早夷之战中,他身先士卒,身中数枪。他死时只有49岁。日军也对他肃然起敬,先为他的死欢呼,再庄严敬礼。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十万人送行。周恩来称他为“忠诚和英雄主义精神,可视为中国抗日军人的灵魂”。他的人生看似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我以血荐轩辕。”

?1940年5月,日军发动枣宜战役。当时33军只有两个团驻扎在香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可以避免亲自领兵进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多次劝阻,执意由副总司令留守,亲自带领2000余人于5月6日晚渡江。

?1940年5月1日,张自忠亲自告诉全体部队和将领:“国家已经到了这样一种状态,除了我们为之而死,别无他法。我相信,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我们的国家,我们五千年的民族,绝不会死在区区三个岛奴手里。为国家和民族而死的决心,海不清,石不烂,永不改变。”张自忠率2000余人东渡香河后,一路奋勇出击,阻击日军13师。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包围并打击张自忠部队。张自忠毫不退缩,指挥部队连续十余次歼灭敌众我寡1.5倍之敌。

?张自忠殉难当天(1940 5月16日),38师师长黄维刚率敢死队,夜间持轻机枪突袭南瓜店,勇敢夺回张自忠遗体。日军下令停止飞机轰炸,以免伤害张自忠的身体。

?张自忠的尸骨运回后方后,发现他身上有八处伤口,其中两处是炮弹伤,一处是刺刀伤,五处是子弹伤。后来,他的遗体被运往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安葬。途经宜昌时,10万军民恭恭敬敬地将灵柩送上河堤,期间日本飞机三次飞越宜昌,祭奠的人无一幸免,逃之夭夭。

?1940年5月28日上午,灵柩运往重庆朝天门码头时,蒋介石、冯玉祥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佩戴黑纱,站在码头迎接灵柩,并登上灵柩周围的车轮,以示敬意。蒋介石在船上的“摸棺材”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蒋介石亲自扶着灵柩,然后登上楼梯,护送灵柩经过重庆。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訾荣一号”荣誉和哀悼,在烈士祠安放张自忠牌位,位列第一。28日下午,各界人士在楚奇门为张自忠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张自忠殉难时,年仅49岁。他的妻子李敏慧女士因悲伤过度绝食七天而死亡。夫妻二人合葬在重庆梅花山脚下。

三、大名鼎鼎的张自忠的外号——张皮皮

?梁实秋记录了他在张自忠将军防地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这位爱国将军的崇高地位和洁身自好,深深钦佩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战斗的勇气。文章既写了张自忠将军令人敬佩的高尚品格,又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救亡图存的历史担当。

?你知道梁实秋这位令人敬佩的将军有个外号叫“张皮皮”吗!

?1923年秋,时任陆军视察大使兼11师师长的冯玉祥率一军进驻北京南苑。张自忠是学校营房的一名营长。部队开始进行冬季大规模训练,适逢持续大雪和严寒,不少官兵畏难情绪高涨。一天,张自忠把全营官兵召集起来,大声问:“如果敌人在下雪天进攻怎么办?”官兵回答:“忠诚反对!”张自忠接着说:“既然已经下雪了,你都不想练了,还谈什么打仗?当兵的第一条规则就是不怕苦。现在,请脱下你们的棉衣,跟我一起跑吧!”说完,他干脆脱下了棉衣。全营官兵都惊呆了,然后脱下棉衣,跟在张自忠后面在雪地里跑。从此,“张皮皮”的外号不胫而走,在西北军中不胫而走。

四、北京仅有的三个“地名”。

?北京有成千上万的街道和小巷,其中一些有着不同寻常的起源。比如文昌巷胡同,广宁波街,以官职命名,柳兰素胡同,以特长命名。

?与人有关的街道名称很多,但北京以现代人命名的街道只有三条,即西城区的通路、东城区的赵路和张自忠路。这三个名字属于三个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都在冯玉祥手下服役,冯玉祥任二十九军将军期间都在北京生活。

?这三条以抗日英雄命名的街道,建国后仍沿用原名。文革期间,通路改名为四新路,赵路改名为中华路,张自忠路改名为工农兵东街。文革结束后,北京市政府决定于6月1984+10月恢复原名。

?1949 65438+10月20日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上有两个决议:一是决定中央领导机关迁到北京;第二,进入城市后,街道和地名不会以中央领导人的名字命名。为什么国民党北平政府命名的上述三条街道的名称在新中国还在使用?这是因为在6月1952,11日,毛泽东亲自为三位抗日英雄颁发了烈士证书。童、赵、张自忠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得到了新中国的承认和隆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