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历史
根据大爆炸模型,宇宙中最早的基本粒子是中子。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6543.8+0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后,一个致密而炽热的奇点膨胀而形成的。
1927,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迈特(乔治·马乐?Tre)首次提出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红移与星系间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间距离较远的暴胀宇宙理论。
在爆炸初期,物质只能以电子、光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的形式存在。宇宙爆炸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迅速下降。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冷却,逐渐形成原子、原子核和分子,并结合成常见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了各种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中子:
中子的概念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的,它的存在被詹姆斯·查德威克在1932年用α粒子轰击的实验所证实。
中子是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一。中子是构成原子核的化学元素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注:原子不含中子)。虽然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决定的,但如果没有中子,由于带正电的质子之间的排斥力(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只有一个质子就不可能形成除氢以外的其他元素。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2021 11 15从中国科大获悉,我国科学家精确测量了中子电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