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相传莱阳北部有莱山(今齐静山),莱阳位于莱山之阳,故名。
一说:莱阳西晋属长阳郡,长阳城在市区东南二十三里长山(今法坊一带)之阳。唐初迁长阳城至今城区。唐朝以后,庄宗避开了祖先[郭昶]的禁忌,甚至将[长阳]改为[莱阳]。
有一点是:汉城位于今城南的东西古城。但是这里洪水很多。有人看到五只羊从地下冒出来,朝现在的县城跑去,跑到城南关温泉,钻进泉里,于是决定在这里设市,取名【莱阳】,这是它的谐音。
根据测试,前两种说法更可信。第三个声明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说的。有趣的是,第三种说法提到城南有温泉。据说河洛镇以前有个倒观音寺,地温比较高。经考证,古时候莱阳可能有温泉,人类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唐瑜是乐毅的夏天;商朝是赖之地;西周时期,为后来之地;东周、秦为祁县东界;西汉时,廷、邹鲁、长阳、长光、灌阳五郡治地;277年,灌阳、长阳合并为长光;298年(金元康八年),恢复长阳郡(其城址在今境内长山村南);五代以后,唐朝讳常,改为莱阳郡。1131年(金天会九年)划莱阳东北至新设的栖霞县。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县东三乡划归新设的海阳县;青山乡隶属桂宁海州(后更名为穆平县)。抗日战争时期,分为东莱、莱阳(今莱西县)、西南、武隆四县。后来东莱、武隆合并为莱阳县(又称东莱县,后改称莱阳县);莱阳(即莱西)和莱西南合并为莱西县。1958莱西县并入莱阳县。1962分为莱阳、莱西两县。1987年4月,撤销莱阳县,设立莱阳市。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莱阳的先民们在这片热土上辛勤劳作,创造了物质文明,为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光添彩。明代画家崔自忠以国画闻名,与当时浙江的陈洪谋齐名。他被誉为的崔,他的作品《云上玉女图》至今仍珍藏于上海博物馆。清初诗人,与安徽人石齐名,有“南宋”之誉。他的代表作《安雅堂集》代代相传。清代莱阳籍著名书画家有张瑞正、、赵艺彤、李普、宋吉、王?等20多人;作者包括宋继澄等100余人,他们主张建立“左山社”。他们丰厚的遗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传承和影响了莱阳故土的后来者。孙墨佛,近代著名书法家,其《洪净游龙》等作品造诣颇深。与苏局仙并称“南苏孙蓓”(又名“南仙北佛”),备受世人推崇,为莱阳大放异彩。
明代,莱阳县分为六个广场:中正广场、宣化广场、杏坛广场、应县广场、仙姑广场和东北芳官。村分为14乡,辖135乡。清朝初期,该县的区划与明朝相同。1735年(雍正十三年),莱阳以东三个乡划归海阳县,五个合作社划归宁海府(穆平)。当时县城还是6坊,农村是11乡,辖100个合作社,后来又划归98个合作社。民国初年的县区划分和清末一样。1930年,全县分为9个区,辖30个镇,176个乡,1620个村。1934 165438+10月,屯田制,全县分为20个乡村学校。1940年,国民党县政府撤销乡校,将全县划分为10个区,辖7个镇,114个乡,1587个村。1940年5月,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政府在原国民党分裂的基础上建立地方政权。1941二月,莱阳县脱离东莱行署。行政公署将东莱划分为12个区。1945年8月,东莱行署更名为东莱县政府。此时东莱县分为12区,辖428个村,武隆县分为10区,辖363个村,直至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