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镇的繁荣,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的改革大潮中,有文化知识的学者到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就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有开拓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文人阶层开始崛起,三家分晋,田之辈是文人走上政治舞台的充分体现。这个阶层为了争夺权力,扩大影响,特别开明,热衷于广纳贤才,导致了“培养士子”的热潮。在这些客人中,不乏杰出的人才,为文人阶层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
扩展数据:
百家争鸣的前提
1.政治因素
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国纷争不断。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为了在斗争中获得霸权,竞相招贤纳士,用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这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大发展,使得一部分人成为了休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等。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4.文化因素
当时“皇帝失了官职,学问却在外四国”,结果打破了“学问在官学”的局面,使原本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蔓延,下移至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产生了“私学繁盛”。
5.学术自由因素
学术团体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虽然他们从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讨论时事,阐述哲理,但他们并不是政治附庸,依附于一个政治权力集团,而是“用我就留,不用我就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