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有什么民俗文化?
常宁版画: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50年历史,培养了300多名版画家,主要是教师、工人、农民。许多作品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并在国外展出。常宁因其版画创作群体庞大、作品众多、影响广泛,也被称为“版画之乡”。
衡南渔鼓:是用衡阳方言讲故事的民间艺术形式。属于衡阳最强的渔鼓,广泛流传于衡南城乡及整个衡阳地区。衡南的渔鼓始于晋代,距今1800多年。据史书记载,魏夫人在南岳建寺,南传道教,边打鼓边唱道教情怀,在衡阳东南四乡传播道教思想。她被民间艺人学习并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说唱形式。
九石草龙:流传于衡阳县太原镇太九村肖家大屋。该组位于我县蒸水之畔,世代以种植水稻为主。据调查,九狮草龙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每年过了腊八,村里都会聚集男女老少,小心翼翼地用细稻草捆起来,驱虫辟邪。在春节的第六天,灯笼被跳舞直到元宵节。在第一个月的第十六天,龙的身体被带到稻田里烧掉。此后每年都是如此,一直沿袭至今。
衡阳县石狮竹刻:石狮竹刻起源于秦汉以前,汉代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明清时期竹刻的发展达到顶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正在逐渐衰落。
衡南乔奇龙舞:流传于衡南城乡的代表性龙舞,始创于衡南县东乡县江口镇九龙村。传说河口有九龙。九龙就是“九龙”。很久以前,这里是龙的故乡。至今,温婉恬静的“墨龙”(说的是龙脉),刚健矫健的“扮龙”,古朴古朴的“马怪龙”,仍在这一带广为流传。
衡州古画戏:一种民间剧种,流行于湘南各地。舞台语言以衡州话为基础略加精炼,主要曲调为“纳粹牌”“川子调”。
桥剪纸:大乔镇位于湖南衡东县北部。桥梁剪纸始于明末,在解放前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剪纸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贴近生产生活。
启东渔鼓:起源于宋代,流传于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继续发展。它的唱腔是以湘南渔鼓的音调为基础,根据启东方言,结合启东民间曲调、花鼓、七剧音乐的改革发展,人们习惯称之为“启东渔鼓”。
蔡伦的造纸技艺:用麻头、破布、鱼网、树皮制作植物纤维纸,起源于东汉元兴元年(105)。耒阳是蔡伦的故乡。在蔡伦亲自教授造纸的基础上,对蔡伦的造纸技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继承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耒阳已经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的著名产业。
贝约民歌:位于湖南衡山县白果镇,与湘潭、双峰、衡阳、南岳接壤。贝约人民热情豪爽,性格开朗,热爱文化艺术,著名的“贝约民歌”就出自这里。无论是田间的山野,还是街头巷尾,无论是老人还是黄牙的孩子,他们都喜欢秀出自己的声音,唱出心中的万千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情怀。
南岳朝圣:俗称朝圣,“圣”指南岳衡山之神——斯赵天,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当地百姓和香客称之为南岳菩萨。
衡山古画灯:衡山的地方戏,与衡阳古画、长沙古画有本质区别。
鳌山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和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它崇拜佛教和民间祥瑞神王奥、敖母,在湘南地区影响很大。
衡山皮影戏:明代就有皮影戏的演出社,此后流传甚广,覆盖衡山县城及周边地区。由于衡山艺人早期制作的皮影戏多为纸影,故称之为“皮影戏”,而非皮影戏。
参考数据
彭玉麟。衡阳县志。长沙:岳麓书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