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王简史

以下文章来自历史时间,作者最爱君。

1

在1983的第一个春晚上,演员王靖宇带着他的哑剧《吃鸡》走上了舞台。

现在说起吃鸡,很多人会想到一个流行游戏中的“好运,晚上吃鸡”,但王靖宇吃这只“鸡”并不容易。

1962,26岁的王靖宇刚刚从中戏毕业。有一次,他去广东演出,在一家餐厅吃了鸡肉罐头。因为鸡肉没有煮得太烂,所以很难吃。王靖宇突然灵机一动,脑海中有了吃鸡的雏形。

第二年,王靖宇在北京饭店举行的新年晚会上表演了这个节目,引得在场的领导大笑。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浩劫中,吃鸡被人诟病,一度无缘舞台。

直到改革开放,随着电视在中国的普及和娱乐业的快速发展,这个节目才被全国观众所熟知。王靖宇惟妙惟肖地模仿啃鸡骨头、往牙缝里塞肉、卡住喉咙等一系列动作,表情夸张,动作滑稽。

▲1983春晚,王靖宇表演哑剧《吃鸡》。

在20世纪80年代,一台只有几个频道的老式阴极射线管电视机可以供附近的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欣赏。就像是一场春天的大风,在黑夜中刮起,就这样,在春晚中悄悄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再也没有离开过。

2

那年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谢幕的是王靖宇、马季、姜昆、刘晓庆等演员。

第二年的春晚,相声演员马季讲了一个单口喜剧《一个推销员》(又名宇宙烟),一手拿着烟,一个宣传宇宙烟的虚拟广告为内容。

“如果你不抽我的宇宙烟,你就不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如果你不抽我的宇宙香烟,你这个年轻人就不能上床!不抽我的宇宙烟,你们这些学生考不上大学!”

▲1984春晚,马季表演相声《一个推销员》。

马季以相声的形式,抨击社会上一些做虚假宣传的商家。同时,幽默语言的背后是中国商品经济大潮涌动、恢复高考后学生奔向大学校园等社会现象。

相声一炮而红后,一些厂家真的把“宇宙牌香烟”投入生产,应该算是国内最早的火爆营销之一。

当时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敢于吃螃蟹的人在时代潮流中第一个发了第一桶金,比如曾经被歧视的个体户。

个体户本来就是一个贬义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甚至成为失业青年和劳改犯的代名词。这些人从低价区进货到高价区,通过卖衣服、电器、日用品赚取差价,一度被主流社会嘲讽为“暴利”。

恰好这些人成就了中国第一批“万元户”。那时候的万元户是什么概念?1980年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只有762元。于是,有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卖茶叶蛋不如搞导弹。”

哑剧《吃鸡》和相声《一个推销员》已经成型,而真正开始小品的第一个节目是1984春晚的小品《吃面》,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

据1984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黄一鹤介绍:“吃面是我们民族晚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品。他们在创作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了很多困难。”

那一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登上春晚。筹备期间,两人在酒店写了一个星期的剧本,最后完成的工作也没有通过。

那时候在酒店吃饭都要交粮票,春晚的演职人员也不容易。陈佩斯和朱时茂不好意思让领导们难堪,就跑了。黄一鹤急忙到处寻找它们,并努力把它们找回来。他同意继续写,他们写完就跑了,跑了还是把他们找回来,然后再写。

黄一鹤说,正因为如此,最终产品确实是高质量的。

《吃面条》在试演中赢得了掌声,但这个小品是纯粹逗乐的节目,没有教育意义,但有一定的政治风险。直到春晚前夕,黄导还不确定能不能去。

除夕夜,黄一鹤焦虑地看着春晚上的《吃面条》。

于是,“吃面条”一炮而红,陈佩斯和朱时茂十次出现在春晚,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名的喜剧演员。

在《吃面条》中,陈佩斯将非体能表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很明显,台上只有一个空桶,碗里什么都没有。但他把面条的美味和吃相的酣畅淋漓展现的淋漓尽致,观众隔着屏幕都想要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汁面。

▲陈佩斯吃面的经典非身体表现。

在接下来的十四年里,陈佩斯和朱时茂这对黄金搭档为观众带来了《男女主角》、《警察与小偷》等经典小品。直到1998,他们最后一次出现在春晚,表演了《王子与邮差》。

每一场演出都深入人心。

1989的小品《胡椒面》没有一句台词,也不需要搞笑的方言。陈佩斯狼吞虎咽地看着混乱的表演,却让观众感同身受。看着他,让他们想起了被食物烫伤的样子。

▲1989春晚小品《辣椒面》。

1990的小品《主角与配角》是他们合作的又一部经典作品。“队长,别开枪,是我!”,“没想到,没想到,你朱世茂重也投奔革命了”,这些台词,即使在30年后,无数观众仍能脱口而出。

▲1990春晚小品《主角与配角》。

他们的春晚生涯以1998结束,原因很感性。

1999央视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其VCD中使用了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拍电影》、《警察与小偷》等小品。

陈佩斯咽不下这口气,毫不犹豫地将央视告上法庭。最终,央视败诉,赔给陈佩斯30多万元。

打赢官司输掉舞台后,陈佩斯从央视舞台上消失了。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陈佩斯这样评价当时的春晚:“整个演出的气氛一直很不好。”

除了版权之争,陈佩斯与春晚早已格格不入。他说:“春晚是一艘航空母舰,豪华壮丽,但你要服从船长、大副、水手长的命令,而我现在做的事情就像一艘船,小但自由快乐。”

陈佩斯不想被名利难住,他更喜欢过潇洒的生活。离开春晚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戏剧上。他的第一部剧《育儿》曾创下4000万的票房纪录。已演出200多场,走过40多个城市,观众654.38+0.7万。

回首往事,这位前喜剧演员留着灰白的胡子。他离开舞台20多年,却从未被观众遗忘。每年都有传言说陈佩斯会重返春晚。

有的人因为官司离开了春晚,有的人永远离开了我们。

说唱节目在过去两年非常受欢迎,但这些都是MC李荣的戏剧遗留下来的。

1995,春晚小品《如此包装》中,全国观众看着赵老太太穿着亮片背心,戴着耳机,跳着迪斯科,唱着一段堪称洋气快板的“说唱”:“春暖花开,六月六日,只见顾秀春打了六九个头。”

我们忘不了她的搭档巩汉林那神奇的声音:“这节奏就是说唱!”

1988年,年过六旬的赵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她诙谐的唐山方言陪伴观众度过了很多个除夕。

赵老师,从小住在剧团,自称“文盲”,却为了演小品坚持学英语,在台上唱了一首《我心永恒》,练字几个月,在台上写了四个大字“真”。

▲1996春晚小品《打工大冒险》。

她的小品也不忘批判时代的弊端。在1996的春晚小品《打工奇遇记》中,赵饰演一个进城打工的老太太,强烈抵制乱涨价的黑心商家:“宫玉叶酒,181杯,这酒怎么样?”听我为你吹..."

然而,这个给全国观众带来欢笑的多才多艺的斜杠老人,从1992开始就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1995春晚小品《如此包装》里有一个场景,赵唱完rap后踉跄单腿跪下。很多观众以为这是剧本营造的喜剧效果。事实上,赵因为常年的腿伤差点摔倒。

▲1995春晚小品《这么包装》。

1999的小品《老将出马》是72岁的赵在春晚的最后一个舞台。春晚前两个月,她在后台咳血。春晚前两周,她因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但她还是坚持到了最后。

次年,赵死于肺癌。

她走了20年了,但在春晚的舞台上,没有人能取代这个说着地道唐山话的幼稚老太太。

▲自己编“嘿”和“嗯嗯”。

城里人想出去,城外人想进来。在陈佩斯离开春晚舞台的那一年,一个戴着破旧的解放帽,穿着皱巴巴的中山装的东北大叔开始称霸春晚舞台。他就是赵本山。

1999的春晚就像一场接力赛。以赵本山为首的一批东北小品演员,如黄宏、潘长江、高秀敏、魏凡等,在随后的几年里成为春晚的主力军,至今仍有人活跃在春晚的舞台上。

赵本山第一次出现在春晚是在1990年,一共出现了21次,其中15次获得一等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小品之王”。

▲1999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从65438到0999,赵本山与宋丹丹、崔永元合著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具有里程碑意义。

白云阿姨和黑土大叔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这个小品通过幽默的访谈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其中黑图从65438到0998基于国内外时事的几首顺口溜成为视频剪辑的绝佳素材:

“改革的春风吹得遍地都是,中国人民果然不负众望;齐新跨世纪强强联手,一场洪水也没发生。”

“9898年,粮食丰收,洪水被赶走。人民安居乐业,称赞党的领导。尤其是人民军队,在世界上是很难找到的。外国乱七八糟,整天勾心斗角。内阁将于今天下台,首相将于明天被解雇。金融危机后,我们必须弹劾领导人。纵观世界,这里的风景更好。”

如今,黑土大叔和白云阿姨不演小品了,小崔成了时代的斗士。从央视辞职后,她彻底摆脱束缚,diss转基因食品,曝光明星偷税漏税,嬉笑怒骂,享受生活,直到消失。

仍然对崔永元怀恨在心的冯小刚实际上是春晚的常客。他不仅担任了2014春晚的总导演,还创作了脑洞大开的科幻小品《机器人滑稽谈》。

1996的春晚,郭达和蔡明表演的《机器人的滑稽故事》,到现在还不算过时,如果改编成科幻电影估计会票房大卖。

小品中,慵懒的“单身狗”郭达?斯泰瑟姆唱着“单身久了想结婚,现在的女人真的好烦”买了蔡明饰演的女机器人“缺心眼”回家。

郭达一拆包就看到了女机器人空气刘海娃娃卷和蓬蓬裙,真的很时髦很时尚。她只是吐槽道:“你为什么长得像蔡明?怪不得你给我打八折。”

▲1996春晚小品《机器人滑稽谈》。

郭达想让它成为一个听话的完美妻子。没想到“缺心眼”是真的缺心眼。几经辗转反侧,郭达被吓坏了。他绝望地弄坏了遥控器,差点被机器人撕成碎片。

这篇短文反思了跨时代的人工智能危机,其中AI女友的设定在未来二十年的影视作品中不断出现。

很难想象这是1996的春晚小品。在1990年代,学习计算机的热潮还没有席卷全国,今天的互联网大亨们也只是新手。

65438到0995,马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在美国。后来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他筹集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

1998在外企工作了两年的刘并不满足于做一名白领。有了1.2万的积蓄,他来到中关村,租了一个小柜台,卖刻录机和CD。这个柜台叫做“JD”。COM多媒体”,这是JD.COM的前身。同年,马也开始在计算机通信行业工作。

只有少数像雷军一样的浪孩子,在短短两年内修完了大学里的所有学分,毕业后作为金山的骨干参与了软件的研发。

当时的人们对电脑和互联网一无所知,也没想到有一天,手机会成为人们接触网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通用工具。至于《机器人轶事》中虚构的情节,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这些90年代的互联网新秀变成现实。

春晚的故事似乎没完没了。当老人们离开的时候,新的人们将会到来。

提到冯巩,我们会想到他几十年不变的那句“我好想你”。说到李谷一,一定是每年春晚的最后一首歌——《难忘今宵》。说到除夕夜,我们不能忘记每年都会响起的零点钟声。

一场晚会浓缩了一个时代,就像最近火的《十年对比挑战》,留下满屏对岁月的遗憾,但喜欢看春晚的人越来越少。

我们会觉得以前的春晚小品好看,因为是时代的缩影。但近年来,春晚小品并没有放弃现实生活中的取材。

2011春晚小品《新房》中,婆婆看到未来女婿“新买”的婚房居然是租的,立马把女儿抱走了。小品直击房价这个社会敏感话题,大团圆结局。有多少人知道背后的辛酸?

2014,麻花FunAge携春晚小品《扶不扶》将“老人摔倒后会不会扶”这一社会话题搬上春晚舞台。沈腾在最后一段的宣言很积极:“如果这个人摔倒了,我们不去扶他,人不就摔倒了吗?”?如果人们的心倒下了,我们甚至无法帮助他们。“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我们也希望人不要堕落。

▲2014春晚小品《扶不扶》。

或许,不是春晚难看,而是时代变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春晚小品的替代品,春晚很难有所期待。一群人围着电视转的生活早就没了。除夕夜,家里开着电视,一家人可能在玩手机,吃瓜子,喝茶。偶尔,他们抬头看到电视上的小品演员喊着“新年快乐”。

流传了一年的流行语,在春晚小品里更是美味。当我们在春晚节目中听到“真甜”“C位出道”“潘塔”等网络热词时,并不会感到意外,只会有点尴尬。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唐仁武教授所说:

时隔38年,春晚小品或许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却是普通人过年不可或缺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