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三次大变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首先,第一次变革——流水线大规模生产

由于亨利·福特只注重生产成本,忽视产品改进,生产了十几年的T型车显得单调简单。到了1927,通用的雪佛兰凭借豪华配件赢得了用户的普遍欢迎,最终打败了垄断汽车市场20年的福特T型车,从而最终退出了汽车舞台。

二、第二个变化——汽车产品多样化

到1966年,欧洲汽车产量已超过1000000辆,比1955年增长了5倍,年均增长率为106%,超过北美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到1973年,欧洲的汽车产量增加到15万辆。世界汽车工业已经从美国转回欧洲。

三、第三次变革——精益生产方式

由于日本实现了国内汽车销量和出口量的双高速增长,迎来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车道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和日产汽车公司“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的广告,实现了他们的美好愿望。

1960年,日本汽车产量仅为16万辆,远低于当时美国和西欧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水平。但到了1967年,汽车产量达到11万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日本成为继美欧之后世界汽车工业的第三个发展中心,即世界汽车工业第三次从欧洲转移到日本。

扩展数据:

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每天排放大量的碳、氮、硫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节能减排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发达国家,汽车决定了对石油的需求,也是影响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的关键因素。要实现环保的目标,就要减少汽车的油耗和气体排放。另一方面,汽车是支柱产业和基本交通工具,各国政府都应保持汽车的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福利。

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可以在保持汽车增长的同时,降低油耗,保护大气环境。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将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作为实现其能源和环境政策以及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自“十一五”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和《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的意见》(国办发[2005]61号);财政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的意见》(等。),并两次调整汽车消费税。

与此同时,2008-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了“燃油税”和“以旧换新”等政策,鼓励小排量汽车的研发。除了在产业振兴规划中支持新能源汽车,中国政府还通过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来“逼迫”汽车产业走上“节能环保”之路。

2011 9月7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关于调整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的通知》,于2011、1年9月7日实施,主要是提高纳入补贴范围的节能汽车门槛。这些举措明确表达了政府推动汽车节能减排的决心和对汽车产品的态度。

2012年7月9日,国务院正式公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其中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把纯电驱动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产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导向,目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百度百科-汽车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