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之前拍了很多关于僵尸的电影?
80年代以前,香港惊悚片、鬼片发展缓慢,电影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落后于喜剧、歌舞、武侠、功夫。至于僵尸片,更是被遗忘的题材。偶尔有几部电影,比如《僵尸的复仇》,只是模仿西方僵尸片的粗制滥造之作,并没有引起反响。相反,1974年,邵氏影业与英国一家公司合作拍摄了《七金身》,是一部西部吸血鬼合集,也是“湘西追尸”的传奇。当时这部电影还是挺受关注的。这部电影由英国人执导,刘家良担任动作设计,姜大卫和刘家荣联合主演,这是第一部结合外国文化的僵尸电影。但遗憾的是,邵氏公司对该片的宣传力度很大,但由于影片风格怪异,内容良莠不齐,观众无法接受,票房最终惨败。结果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香港很少有人敢再碰僵尸电影了!
20世纪80年代初,许鞍华、余云航、于仁泰等新浪潮导演拍摄了恐怖鬼片,如《疯狂抢劫》、《命中注定》、《黑名单》、《山狗》、《恐吓》等。,运用先进的拍摄手法和个性化的创作理念,营造了前所未有的恐怖氛围,令当地观众耳目一新,拍手叫好,反响热烈。同时,融合了功夫喜剧和鬼怪元素的洪金宝《人鬼情未了》系列,开创了“奇幻功夫片”的潮流,票房异常火爆。至此,香港的恐怖鬼片才真正流行起来,而且潜力从未减弱。
《神奇功夫片》的低成本制作大获成功,让洪金宝和他的包河公司尝到了甜头。在鬼影、吓人、吓鬼之后,洪金宝开始尝试将僵尸题材融入到“奇幻功夫电影”中。但当时的洪金宝等人显然对当地民间传说中的僵尸没有信心,而是想把西方传到东方,意图用70年代风靡欧美的“吸血鬼僵尸”来吸引港观众的眼球。因此,洪金宝、林正英等人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西方吸血鬼的理念无法与他们的神奇功夫融为一体,于是放弃了这种做法,转而立足本国,深挖民间趣味,力求电影风格与“鬼戏”系列的“功夫”。喜剧。灵异一脉相承,最终在1985产生了香港僵尸电影中开创性的经典之作《僵尸先生》。
(2)
吸血鬼先生
香港的僵尸电影不过是功夫电影的转世。——香港影评人吴昕,真是一针见血。以《僵尸先生》为例,功夫片最常见的民国初年背景、师徒关系、斗趣情节都被编剧直接运用到了影片中,而关于“僵尸”和“茅山艺术”的具体细节则极具民间色彩。传说中的用糯米、墨线、桃剑、黄纸符号压制僵尸的民间手法,都被“僵尸先生”吸收了,被“九叔”吸收了,僵尸的造型和动作特征也借鉴了民间传说:穿着清朝的官服,双手伸直,双脚并拢像麻雀一样跳跃,靠人的气息辨别方向(同样,人可以靠闭气躲避僵尸,这也是《僵尸先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在台湾省上映时也叫停止呼吸)。但即便如此,影片中僵尸也有尖牙利爪,被血咬的人也变成了僵尸,这还是受到了西方吸血鬼和僵尸片的启发。另外,《僵尸先生》里的“奇怪生物”并不都是“僵尸”,有一个情节是王小峰扮演一个女鬼,让一个男人着迷。其实在《僵尸先生》以及以后的其他类似影片中,都有僵尸之外的鬼怪,而港片僵尸片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属于洪金宝开创的“奇幻功夫”片范畴,但却可以独树一帜。
僵尸先生1985年底上映,观众蜂拥而至,票房收入2000万,位列当年十大大片第五名,引起极大轰动。次年5月,包河公司再次出击,拍摄了《僵尸重生》,将《僵尸先生》中尸体的故事发扬光大。“湘西赶尸人”的民间传说经过改良,成为银幕上的奇观:深山野地里,茅山法师在前面摇铃带路,身后跳着一串黄色纸符的僵尸。场面诡异新颖,让观众大失所望。而“僵尸转世”则是影片最大的噱头:被赶跑的尸体被铸成恐怖的僵尸,茅山师徒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刺激搞笑,展现了他们的黑色喜剧风格,自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同时,也正是因为《僵尸蜕变》延续了《僵尸先生》的成功,港台电影人觉得有利可图,掀起了一股争抢僵尸片的热潮。仅下半年1986就有近10部后续作品上映,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袁和平导演的《僵尸被吓》和黄盈导演的《茅山书院》。严格来说,这几部电影的故事线虽然有所变化,但都没有跳出《僵尸先生》和《僵尸重生》中设定的茅山对抗邪恶僵尸的套路。虽然有些搞笑恐怖的场景出自西方吸血鬼电影,但整体上还是中国传统民间趣味的体现。-相比之下,洪家班的包河影业同年上映的另一部僵尸片《僵尸家族》则主动偷梁换柱,不仅在当时的香港僵尸片中独树一帜,还成功打入日本市场,受到热烈欢迎。。
僵尸家族2
说到僵尸家族,僵尸家族和同时期的香港僵尸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僵尸有感情。僵尸原本被刻画成没有人类感知的怪物,影片中的三个僵尸因为父子关系自然深情。小僵尸误入人间,与几个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玩的一些温馨有趣的把戏,明显是抄袭斯皮尔伯格的《E.T .外星人的故事》。虽然只是借皮毛,但僵尸也略有一些亲情友情的感动。然而毕竟是嗜血凶残的行尸走肉。繁华都市最后一次僵尸横冲直撞的重头戏借鉴了日本怪兽电影的剧情。香港观众离奇有趣,日本观众却耳熟能详。更何况,拥有超能力的小僵尸,正是对扶桑文化的口味,让《僵尸家族》在日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进而出现了短暂的“僵尸热”,这恐怕是香港电影人没有想到的。
(3)
1987正是僵尸题材如火如荼的时候。虽然引领僵尸电影潮流的包河影业几次尝到了“僵尸”的甜头,但并没有抢市场,而是拍了《幽灵先生》。影片除了演功夫魔术、鬼神之外,只与僵尸无关,只涉及到民间传说中活人被术士控制的另一种所谓“行尸走肉”。然而,即便如此,影片中吕方和孩子们扮演的捣蛋鬼的服装造型仍然像日本观众喜欢的清朝僵尸。此外,同期的几部喜剧,如精装追女2、复兴穿越江湖等,都加入了打僵尸的恐怖搞笑场景。看来当时“僵尸”热潮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同类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