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三次王朝战争的时间、过程和最终结果是怎样的?

第一次王朝战争:对丹麦的战争

事情发生在1864。当时丹麦王国在自己的领土之外,还占领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其中荷尔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耳曼人,所以加入了德意志邦联。

石勒苏益格公国的居民除了日耳曼人,还有大量的丹麦人,所以没有参加德意志邦联。丹麦国王一直试图将这两个公国纳入国家版图。

1863年颁布的新丹麦宪法规定,这两个国家应纳入丹麦领土。此举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对,俾斯麦趁机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战争从1864年2月开始,丹麦很快被打败。根据65438年6月+当年10月签订的维也纳和约,普鲁士占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得到荷尔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

对丹麦战争后,他积极策划对奥地利的战争,因为德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奥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拢俄国、法国和意大利,使他们不干涉对奥地利的战争。

1866年6月17普鲁士出兵荷尔斯泰因,对奥地利发动战争。7月3日,双方主力在萨多瓦村(捷克境内)展开决战,蒲军大获全胜。

此后,奥军无力再战,不得不向法国求援。8月23日,双方在布拉格签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不仅吞并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还占领了其他一些土地,使得普鲁士占据了整个德国2/5的领土和2/3的人口。

第三王朝战争:普法战争

普奥战争后,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这个联邦具有统一国家的性质,它有统一的议会,普鲁士控制着它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权力。德国统一已过半,莱茵河以南与法国相邻的还有四个小州(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斯泰特)。

这四个国家都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所以向法国靠拢,抵抗普鲁士。法国担心德国会因为统一而变得强大,所以极力阻挡普鲁士统一的步伐。早在普奥战争的调停中,法国就提出普鲁士的势力不能超过莱茵河以南。

1870年,普法国家就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争执。13年7月,法国驻普鲁士大使要求普鲁士国王承诺,绝不同意霍亨索伦人继承西班牙王位。溥王婉言谢绝,电告俾斯麦,俾斯麦趁机篡改电文,触怒法国。电报公布后,法国于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

战争爆发后,蒲军优势明显,迅速入侵法兰西。9月1,双方在色当展开决战。蒲军数百门大炮轮番轰炸,几个小时内,法军伤亡25000人。下午3点,法军举起白旗投降,拿破仑三世成了俘虏。

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等四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完成。

长期分裂的德国出现统一的德意志国家,有利于这一地区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欧洲的一个紧张来源,有助于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和统一国内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次,它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在统一的过程中,原本占据德意志地区领导地位的奥地利被挤出了德国的范围,国力大大削弱,开始走下坡路。法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实力被削弱,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下降。目标是与德国争夺英国的欧洲霸权。

同时与德国结下宿怨,直到二战结束。相应地,德国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第三是爆发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

在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和普鲁士结成战略同盟,统一后的德国极力向外扩张,争夺殖民地以求进一步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与当时拥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国发生矛盾。德国开始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扩展数据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65438+4月1,05-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1871-1890),被称为“铁血宰相”(德语:Eisenier)“铁”指武器,“血”指战争,“德国建筑师”,“德国航海家”。

俾斯麦在担任普鲁士首相期间,于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了胜利。?[2]?1870年,再次进行普法战争,法军大败。同年底,南德四州加入德意志联邦,建立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首相,普鲁士任首相。

俾斯麦用“铁血政策”从上到下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了巴黎公社。他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残酷镇压工人运动;

对外,试图利用联盟政策建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1890在三月被凯撒·威廉二世解雇。俾斯麦下台后被封为劳恩堡公爵。之后住在汉堡附近的Friderichs Lu庄园,1898年去世。

俾斯麦是保守派,维护专制主义;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

俾斯麦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坛的风云人物。他是回忆录《思考与回忆》的作者。

参考数据

百度百科-王朝战争